近年来,为增强竞争力、争夺话语权,农垦提出了联合联盟联营“三联”战略,朝着农垦国际大粮商的目标迈进;农垦还积极推行品牌化战略,相继成立了中国农垦种业联盟、中国农垦天然橡胶产业联盟和中国农垦乳业联盟,进一步提高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农垦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树立起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其自身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014 年2月,已是87岁高龄的原中共阜阳地委书记、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顾问陈复东,79岁的安徽省行政学院原院长庞振月,以及73岁的安徽省农经学会会长、原安徽省农垦厅政策研究室主任陈进等3位老同志向汪洋副总理呈报了《关于加快我国农垦事业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为农垦改革建言献策,得到了汪洋副总理的高度重视。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虽然已退下来多年,仍然关注改革开放的民族复兴大业。”曾在农垦系统工作了18年、作为《建议》主要起草者的陈进始终心系农垦发展与改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垦曾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和将来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农垦遇到了困境,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自身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管理体制和机制亟待创新。因此,亟须国家通过顶层设计,用改革来化解矛盾、清除障碍,增强农垦对农业战略产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农垦在国家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农业部党组对深化农垦改革高度重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进行顶层设计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激发活力,农垦改革再出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对农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提升农垦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新时期农垦事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吹响了农垦改革的号角。针对经营机制不灵活、社会负担沉重、政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中央层面对农垦改革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
那么,具体怎么改?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农垦改革的目标是搞活国有土地。”《意见》强调,允许农垦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有序开展农用地抵押、担保试点,稳步推进土地资源资产化,开启了农垦土地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意见》也强调要求试点先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永忠举例说,2011年,宁夏农垦采取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方式发行了宁夏第一支农业企业公司债券,共募集资金18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短缺压力,葡萄种植、奶牛养殖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葡萄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4.3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13.2万亩,成为全国单个企业拥有葡萄基地面积之最;奶牛存栏由2010年的2.97万头增加到2014年的5.2万头,成为自治区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盘活土地资源为农垦发展带来新的引擎,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垦区层面,集团化仍将是主导方向。目前全国35个垦区中,17个垦区基本实行了集团化改革,2014年,集团化垦区生产总值和利润分别占全国农垦的63.3%和91.3%。
广东历来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与模式创新始终走在前列。谈及释放市场活力,广东农垦集团公司党组书记雷勇健说:“在集团化改革中,广东以创新驱动、走出去发展、产融结合及‘互联网+’四大战略为支撑,狠抓天然橡胶、蔗糖等农业生产不放松,注重培育农产品物流及电商营销新业态,创新思维搞活旅游服务业,进而反哺农业。”
然而,放眼全国垦区,集团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改革中对有条件的垦区整建制转换管理体制,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国有农场归属市县管理的垦区,有条件的组建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产业特色明显的可以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公司,探索自下而上的垦区集团化改革路径。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也是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的重要措施。在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要从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逐步过渡到一个机构、一块牌子,全面实行集团化企业管理。
从农场层面,将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农场办社会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农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激发了经营活力。此次改革,将进一步明确农业职工与国有农场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有具有劳动关系的债权关系,不同于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的关系。此外,要强调“统”的功能,不能将土地一租了之,农场要在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等方面发挥特殊优势,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改革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直接关系到国有农场市场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国有农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能否得到全面提高。”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春江说,2008年,江苏农垦全面推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内部分开,在垦区18个农场全部设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人、财、物相对独立,实行单列财务管理,费用开支按预算执行。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依法授权委托管理,还在18 个农场社区设立了100个左右的居民委员会,发挥居民自我管理作用。
坚守底线,构建“三大”格局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成一批大型粮棉糖胶乳种子生产供应基地,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在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和优质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上,我们的思路愈加清晰。”首农集团(北京垦区)党委书记张福平说,要立足首都北京,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农业企业集团。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经理葛建军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扶持政策时要向基层倾斜,帮助基层牧场提高管理水平,研究控制成本,提升单产水平,让牧民都能富起来。
无论是张福平,还是葛建军,他们都怀揣一个梦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让农场美起来,让牧民富起来。而实现这个梦,就需要用改革来推动。
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创新农垦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普遍建立垦区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壮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农垦在现有基础上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大型粮食、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牛奶、种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保民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职工收入是头等大事,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汪洋副总理强调,农垦改革必须要坚守三条底线:“决不能把公有制改没了、把农业改弱了、把规模改小了。”
农垦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就要构建“三大”格局,即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大基地——根据各垦区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发展水平,可将全国农垦大体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布局。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垦区。包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兵团、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安徽等垦区,重点是保障粮食、棉花、糖料、天然橡胶和种子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保障大中城市食品供应和市场稳定的垦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垦区。三是保障国家边境稳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垦区。包括新疆、黑龙江、广西、云南等垦区边境农场,重点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发挥好维稳戍边和抵御境外有害生物入侵等职能。湖北、湖南、贵州等垦区位于沿江沿湖、草原湿地和山区林区的农场,重点是强化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功能。
大企业——农垦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特别是北大荒集团、光明集团等年营业总收入直追世界 500强的企业,农垦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成为农垦国际大粮商。他们既不能等同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农业跨国公司,也不能等同于发达国家以对外倾销富余农产品为目的的国际大粮商,而是要真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国际大粮商。
大产业——发挥农垦企业集团优势,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率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垦企业加快粮食晾晒、烘干、仓储设施建设,发展大宗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垦农产品流通网络优化布局,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农垦企业品牌建设。
改革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国农垦在改革的铿锵足音中,定当一如既往、不辱使命,在新时期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垦改革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国有农业企业改革成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也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打造一支力量与国际跨国公司进行抗衡、取得竞争优势,更是关系到能否掌握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动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