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的“国家队”
——总量不大作用大、份额不大贡献大、块头不大地位高,在保供给、稳市场及维稳戍边上始终以扞卫国家核心利益为己任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国为此制定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有农业经济发挥着关键作用。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集中代表,地位不可或缺。总量不大作用大、份额不大贡献大、块头不大地位高,战略性、先导性、公共性,是农垦的鲜明特征。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缔造的屯垦戍边、保障供给的特殊组织,农垦的职能定位始终以扞卫国家核心利益为己任。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橡胶成为最重要的禁运物资。1951年,党中央做出决定:“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
种橡胶首先要有种子,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为了在胶果成熟时采到宝贵的种子,官兵们把战场上对付敌人的劲头都使出来了,夜里提着小马灯寻胶籽的营长被毒蛇咬伤,昏迷倒地;发着高烧的战士符亚福,体力不支昏倒在胶树下……1952年9月的一天,暴雨如注,河水猛涨,陈金照为了把胶籽及时送到河对岸的中转站,不顾湍急的水流,奋力游向对岸,就在离岸边不到10米的距离时,一个巨浪打来,陈金照瞬间被洪水吞噬……
当时,国际植物学权威观点认为,最北端超出北纬17°,橡胶就不能生长,我国被排除在天然橡胶种植区外。然而,农垦人用生命和智慧再次创造了奇迹。我国天然橡胶史上第一个胶园 ——琼安胶园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这是中国橡胶史上的创举,更改写了世界橡胶种植区域的范围。如今,橡胶树已在我国北纬18°至24°地区大面积种植,农垦人还把橡胶厂开到了世界第一橡胶生产大国泰国,走上了国际合作的发展之路。
“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对于这一职责,农垦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成为重灾区,市民人心惶惶,甚至出现抢购风潮。晚上10点,接到任务的黑龙江农垦连夜生产大米,从第二天起,连续7天发往北京共15趟粮食专列,迅速稳定了北京粮食市场。
2008年春节前夕,冰雪灾害来袭,市场上蔬菜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宁夏农垦毅然放弃一时之利,按照平时价格紧急供应银川市场,每天向银川市场供应粮食、蔬菜、奶、肉等数百吨,使银川市场春节期间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得到稳定,供应得以保障。
如果将农垦放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粮食总产排第四,棉花总产排第二,肉类和水产品总产分别居第十五和第十三位,农垦这块“压舱石”保供应稳市场的能力举足轻重。
农垦不可替代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产业化经营能力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承担着现代农业先行先试的责任和义务,其辐射引领周边地区农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它在农业对外合作和开发领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更加广泛、合作层次不断升级;它是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共拥有边境农场276个、占全国农场总数的15.5%,所处边境线长5794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长度的 1/4,边境农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处在抵御外来势力渗透和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在维护边境安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可比拟的经营优势
——实行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统”“分”结合,避免了“统和分”两个主体间的缺位或越位
金秋时节,来到祖国的东北大粮仓,丰收的稻田汇成一片金色海洋,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穿行,一会儿功夫就把数百亩稻子收完,“吃”进去的是稻秧,“吐”出来的是稻粒。
“农场职工种地可轻松了,全程机械化,机械是最先进的,场里统一购买,到了打药防虫的关键时节,场里会组织统防统治、航化作业,我只到地头看着就行了。”友谊农场的职工张国军说。虽说轻松,但张国军也不敢懈怠,毕竟收成好了坏了、效益高了低了,都是自己的。
有 “统”有“分”,组织化程度高,这是农垦不可比拟的优势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垦开始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把地承包给职工经营,农场则集中力量做单个职工无力办成的事。这一变革既充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打破了大锅饭的弊病,又保留了农场“统”的组织优势,避免了“统和分”两个主体间的缺位或越位。
机制畅通了,效率提高了。大规模、大机械、大科技、全产业、对外合作全面开花,无不彰显着农垦引领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作用。
大规模——农垦耕地面积9364万亩,约占全国的4.6%,虽然绝对比重不大,但相对集中连片、人均面积大,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6公顷左右,有的家庭农场高达100公顷,远高于全国户均规模,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优势。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为农垦机械化提供了条件。2014年,农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4%,超过全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近26个百分点。
全产业——农垦不断延长加粗农业产业链条,优质稻麦、棉花、非转基因大豆、乳业、种业、糖业等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产业已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为主,煤炭、石油化工、机电、纺织服装、橡胶及塑料加工等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
大科技——农业科研基础雄厚,全国农垦系统有科研单位368个,从事农业科研人员共39755人。科研成果丰厚,如中国荷斯坦奶牛MOET育种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能够快速经济地培育良种公牛和高产母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航空作业技术和农业航空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农垦系统已形成以农场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集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服务和部分行业管理职能为一体,具有农垦特色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对外合作——农垦系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在海外分布广,目前已在4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13个境外企业和发展项目。境外农
产品生产年实现境外产值近240亿元、利润17亿元。“走出去”的领域从最初的粮食、天然橡胶扩展到糖业、乳业、食用油等作物,从单纯生产环节延伸到加工、仓储、物流等。农垦大型企业集团资本运作能力不断提升,上海农垦光明集团收购世界第二大谷物食品生产企业英国维他麦公司60%股权,是我国食品业至今完成的最大一宗海外并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