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先的同行谭醒南:有人试过,鱼死了。
记者:因为我觉得这事不可能就何总一个人想到。
何华先的同行谭醒南:有人想到,但是成活率不高。基本上打过去的鱼,活的很少。
要想让鱼坐上火车运出去,就要延长鱼在运输过程中存活时间。何华先开始了一场带着鱼跟时间赛跑的试验。
何华先:三种不同的温度。你看不同的温度,鱼不同的状态,我们现在就是让它,你看这个鱼就活跃一点。
记者:这个鱼感觉还是可以扑腾的。
何华先:对,这个就稍微静一点,这个18度就稍微静一点,再下来的温度16度,就更低温,我们主要就是让它越静越好,可以运越远。这个就生猛,这个就很静,不同的。但是这个鱼是有极限的,也不能过低,过低就冻死了,所以我们要试它能够承受最低极限多少。
水温控制的越完美,鱼的成活率就越高。然而,由于季节、天气、运输距离、鱼的体质等种种因素的不可控,这使得对水温的把握是一个太繁复的、系统的工作。一年半以后,何华先用火车运活鱼的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他开始让大批的广东鲈鱼坐着火车走了出去。
何华先:他们用火车发的也可以呀,这个还便宜,所以市场份额就慢慢做大起来。就开始慢慢把份额做大了。有些客户在飞机以前订别人的单,就慢慢转过来我们这里订。
何华先的妻子林芳:当时我去结账,去跟人家对账结账,客户都说你也挣太多了,我当时好像也觉得,确实好像还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明明就知道成品才五块,卖那么多还比飞机还便宜。
独门生意让何华先占尽先机,一个到处收鱼的穷小伙,一口气开了三个档口。行业里也开始争相摸索火车运输活鱼的技术,从此开创了一个用火车运输活鱼的时代。

何华先的同行谭醒南:慢慢有人跟,你成功就有人跟你跑。我们就研究他怎么想出来的,我们要去学他。
四年后,何华先又将活鱼运输成活时间提高到了50小时,采用更为灵活的汽车运输,于是汽车运输活鱼的时代也由此开启。
何华先:公路最终肯定比火车有优势,第一到达市场的时间我们是可以掌控,有时候火车,8点钟发车你想让它7点钟发车是发不了的。第二个可以直接到市场,因为我们以前是这样的,我们从打好包装送到火车站,火车站再运到那边,再从火车站接回去,很麻烦。这个成本又会降下来一半,我们现在鱼运到北京,平均在一元钱一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