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湖北公安:“葡萄第一县”的喜与忧

   日期:2015-07-24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294    评论:0    

  路在何方 大棚栽培的示范效应

  16日,几位襄樊市民专程到公安县摘葡萄。经打听,找到埠河镇东风村葡萄种植大户何义芳家里。“对不起,我的葡萄已经卖完了。”何义芳说,屋后大棚内虽然还挂着葡萄串,但没有熟,成熟的葡萄早被客商抢购一空。

  64岁的何义芳,晒得黑黝黝的,非常精神。他家客厅内挂着几幅大照片,那是2011年6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视察荆州抗旱救灾工作时,到他家的葡萄园了解规模种植和效益情况,并称他为“发一方”。

  何义芳介绍,他种葡萄已16年。为学习栽培技术,曾专门跑到浙江请教,但别人不愿教。他就给别人做义工,对方被他的诚意打动,才教给他如何整枝、施肥、打药等技术。后来,他又拜了多位老师学艺。

  起初,何义芳也用露天模式栽培葡萄,因收益不高改为“避雨栽培”,近年又改为“大棚栽培”。

  记者看到,何义芳的大棚内,葡萄藤长得格外粗壮、叶子格外青翠。他说,他施的全是有机肥,还特地在名片里印上“生物有机肥示范种植户”字样。

  何义芳只种了4亩葡萄,每年收益却达到近12万元。同一品种的葡萄,别人只能卖到每斤1元,他能卖到3元,除了“明星种植户”的品牌,葡萄品质是重要原因。

  当地农艺师聂左堂介绍,目前公安葡萄有“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大棚栽培”三种栽培模式,因大棚栽培成本较高,每亩约需1.5万元,绝大部分公安葡萄仍为露天种植,即“露地栽培”,设施栽培的葡萄仅2万余亩。

  在种植过程中,有些葡农技术缺乏,或听信“土专家”,一旦施用肥料、药剂过当,就会导致土壤酸化、葡萄品质下降。而大棚栽培对药剂、肥料的使用有严格标准,葡萄生长环境不一、品质不一,售价自然就不一样。

  记者随后在埠河镇荆秋缘葡萄园区看到,白色葡萄大棚一排连一排,葡萄品种有数十种之多。其大门外挂着好几块牌子,有“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湖北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园区负责人刘军介绍,该园是湖北省葡萄科研中心,葡萄品种一般要在该园试种成功后,才向外推广。

  记者询问今年的葡萄销售情况,刘军说,“我们的葡萄不愁销。”外地客商前来收货时,他对一些品种的葡萄反而有些惜售,因为得给“采摘游”的游客们留一些。

  政府出手 全力打造葡萄产业“升级版”

  在荆州市科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波向记者讲述了创办大棚农业的历程。

  刘波原是学医出身,1994年,他参观了同学父亲的园艺,便开始种葡萄。到1996年,每亩收入可达1.4万余元。那时拖一车葡萄到武汉,每斤卖7元,几乎20分钟就卖光了。后来,公安葡萄面积大增,价格也跌了,他缩减了种植面积。

  去年,葡农对于现代化大棚农业,几乎已不敢投入。“我觉得机会来了。”刘波说,去年4月,他注册了这家合作社,11月建园,占地300亩,土地是以每年每亩20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的。其中150亩种葡萄。

  合作社有成员213人,与种植户推行“六统一”运作模式: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包装、统一检测、统一销售。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