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地处北纬30度,因雨水过多,曾被专家断言为种葡萄的“禁区”。神奇的是,经过26年探索,该县葡萄种植面积竟然逐渐发展到10万亩,成为名气不小的长江中下游“葡萄第一县”。不过,近年来,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困惑也越来越多。
公安葡萄产业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本报记者前往公安县,进行了深入调查。
“禁区”传奇 分洪区里冒出个“吐鲁番”
正值葡萄上市旺季,公安县埠河镇公路沿线,叫卖葡萄的摊点连绵不断,运葡萄的外地货车往来不息,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公安葡萄已销往除新疆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其他各个省区。”14日上午,埠河镇副镇长肖明柱介绍,来收购葡萄的外地客商约有300人,大多住在葡农家里,下午和晚上到地里看货,次日早晨交易后离开。
尽管对于客商、批发商来说,公安葡萄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很多人吃着公安葡萄,却不知道葡萄的产地。
提起公安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荆江分洪区,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该区33万人马大转移,孟溪大垸一度溃堤,引起全国关注;再能想到的,公安是一个粮棉油产区。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葡萄”二字。
事实上,公安县地处北纬29°37′至30°19′、东经111°48′至111°25′,因雨量过于充沛,曾被专家断言为葡萄种植“禁区”,因为葡萄是一种“要水、又怕水”的藤本水果,公安县根本不适宜种葡萄。可埠河镇农民偏偏在“禁区”创造了传奇。目前,该镇60%以上的村已成为葡萄种植专业村,成为公安葡萄种植的主力军。
公安县专门设有葡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葡萄办)。该办副主任刘虎介绍,公安葡萄种植始于1989年,经过26年发展,今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预计产量15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产业规模不仅稳居湖北第一,也是长江中下游葡萄种植第一大县,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记者疑惑:安徽、浙江等省都种葡萄,历史更早,公安县能算得上长江中下游第一吗?刘虎肯定地说,县葡萄办核实过,从种植面积、产业规模来说,其他县的葡萄产业都比不上。省农业厅在公安挂职副县长的石萍,也肯定了这一说法。
刘虎解释,公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的同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积温比北方高,葡萄成熟时间较北方提早1个月左右,错开了北方葡萄上市高峰,又在葡萄生育期内,有利于糖分和有机物质的合成积累,从而更利于葡萄种植。
葡农困惑 葡萄越种越广 利润越来越低
一颗小小的葡萄,改写了数万农户的人生轨迹。那么,公安县的“葡萄经济”到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公安葡萄的发源地——埠河镇天心眼村,并寻找到最早的葡萄种植户之一、54岁的村民胡志华。在村委会前的大棚内,胡志华回忆起最早试种葡萄的历史。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村里急于发展经济,可大家早就认识到,单单依靠传统作物棉花、水稻,不可能脱贫致富。种一亩棉花只能收入几百元、最多一千元。村民们试种了各种果树,包括梨子树、橘子树等,收益仍不理想。1989年,老村支书徐启春从安徽引进一批“巨峰”葡萄苗子,发动村里想种的农户试种。“那年,试种葡萄的只有五六户,我是其中之一。”胡志华说,第二年葡萄就有了收益,一亩地可收到七八千斤葡萄,按每斤0.5元计,除去成本,净赚二三千元。“种1亩地葡萄,相当于种10亩地棉花!”那时,葡农年收入一两万元,就高兴得翻跟头。
说起往事,胡志华如数家珍:1989年,只种了40棵葡萄,1991年增加到51棵,1992年卖葡萄收入1.1万元,1993年卖了4000元,1995年卖了1.1万元,1996年卖了1.5万元,1997年又只卖了1.1万元……至今,家里还种有葡萄8亩,不过是小儿子和儿媳妇在种。他本人从2012年起,转行做农资生意了。
大约从1994年起,天心眼村的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不过总体说来,前10年仍为探索起步阶段。真正高速发展期是最近10年,公安县的葡萄种植面积以每年至少5000亩的速度递增。
可是,胡志华为什么转行呢?他解释,因为看到葡萄产业高速发展后,带来了一些问题。“从去年开始,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胡志华说:种玉米赚钱时,大家都去种玉米;种葡萄赚钱时,大家都去种葡萄。去年,葡萄销售价格下滑,今年价格更低。只要做什么事情赚钱,大家就一哄而上,产品价格怎么上得去呢?还有,有些葡农想把葡萄卖个好价钱,还采取极端措施,比如催熟葡萄,让葡萄提前上市,结果葡萄很酸,降低了葡萄的商品价值。“葡萄这个产业,究竟还能走多远?现在要打一个大问号。”胡志华困惑地说。
这天下午,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埠河镇柏枝湖村的陈公英、郭远桥夫妇。他们用三轮车拖了一车葡萄,正准备出售。
据介绍,他们种了六七年葡萄,现有4亩露天葡萄,每年收入两三万元。同样,他们对葡萄产业也有些困惑。“还不如出去打工。我一个人在外面洗碗,包吃包住,一年下来可攒2万多元。”陈公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