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大数据为小苹果赋能(图)

   日期:2018-11-29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    浏览:478    评论:0    

  今年秋收,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升集团)进行期货交割时发现,很多苹果硬度不达标,他们分析是因为采收的问题。“只有做了数字化改造才能发现问题在哪里。”海升集团热带水果事业部经理冯欣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而这正是我国苹果产业缺少的。

  大数据正成为新的基础设施、重要的生产要素,“农业农村大数据要以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为突破口,需要找准切入点,实现单品突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苹果大数据发展高峰论坛上说。

  据悉,农业农村部将在2019年开展生猪、苹果、茶叶、柑橘等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为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探路,为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供新动能。

  大数据正拥抱农业

  在论坛上,更多嘉宾提到的是如何提高苹果生产效率。但在冯欣欣看来,关键是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存得好。

  生产全球49%的苹果、消费全球42%的苹果,双双第一,这是我国在苹果产业上值得自豪的成绩。但“中国水果采后损失率高达15%~20%,而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采后损失率仅在1.7%~5%之间”。冯欣欣介绍道。

  他向记者表示,折算下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苹果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现实。“不强恰恰是产业链后端太过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强大。”冯欣欣告诉记者。

  苹果要真正成为致富果,必须要种好卖好,做到优果优价。但现实是,苹果树上的每个苹果不可能都是完美的。这也正是海升集团希望数字化改造的地方。

  “不同的市场,消费能力不一样,对品质要求也不一样,需要数字化分选和加工。”冯欣欣认为,大数据不仅仅解决苹果生产的问题,更能解决苹果销售的问题。只有这样,苹果才能真正成为致富果。

  但事实上,苹果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挑战性。

  今年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团队撰文介绍,苹果产业具有数据源分布广、时效性强、类型多样、结构复杂、获取困难等特点。

  据介绍,苹果产业数据涵盖果树栽培、农业科技、农业装备、农资、气象、土地、水利、病虫害防治、市场流通、果品加工等诸多环节,数据源较为复杂。

  除此之外,生物作为苹果生产过程主体的特质,导致苹果生产的区域化、多样化、差异化以及动态性和复杂性,时刻面临着不断产生大量数据的获取、挖掘、存贮、处理和应用等问题,构成了苹果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基础条件。

  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信息技术在苹果全产业链中得到广泛应用”。束怀瑞说。

  苹果有了数字地图

  论坛期间,由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会同陕西省果业管理局等涉农大数据和苹果产业机构发起成立了全国苹果大数据发展应用协作组。海升集团当选协作组副理事长单位。

  记者了解到,成立于1996年的海升集团一直专注于苹果全产业链的探索和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商和全国最大的矮砧密植苹果种植公司,它还是农业产业化国际重点龙头企业。这些年,海升集团基于分布在全国的6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分三个阶段建立数据化平台,分别是数字上云、AI农业生产和从种植经济到数字经济。

  冯欣欣介绍,海升集团联合阿里云的数据科学家,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数据基础架构的建设和数据上云工作,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历史数据整合问题,让农业生产第一次有了一张清晰、准确、实时的“数字地图”。

  接下来,他们通过整合过去多年的苗木繁育、种植栽培、分选加工、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数据,借助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全域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关键业务场景实现智能处理,探索作物模型和精准营销。

  最后,从示范带动到产业基础设施服务,海升集团实现从种植经济到数字经济。

  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种植业的最好的科技沉淀,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农业历史的经验,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指导意义变得越来越弱。

  随着农业大脑的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农事管理将梳理和构建出新的农业种植规律和操作范式,成为中国农业向全球农业的全新知识输出。

  在冯欣欣看来,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和农业大脑推动 “从种植生产向数字经济转变,从传统种植模式转向产业基础设施服务”的“双转向”,将进一步提高“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海升模式的效果。

  此外,通过分析贫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海升集团可以整体输出种植业产业基础设施、优势品种和现代化种植技术体系,再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务工、承包经营、资金分红等方式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继而实现贫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建立一整套精准、高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构建的农业大脑,将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冯欣欣总结道。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