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我国种业在改革中振兴

   日期:2017-09-30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631    评论:0    

  在今年的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合作展上,86岁的袁隆平介绍了最新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引起泰国、缅甸等国的浓厚兴趣。从“洋种子”占领国内市场到“本土种”收复失地,再到自主品种走出国门,5年来,民族种业走过了不平凡历程。

  “饭碗”要端牢 种业当自强

  在21世纪最初10年,我国种业刚刚起步,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布局之时。国内种业市场放开后,民族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洋种子”席卷而来,震撼了国内种业市场,也警醒了种业人。

  有人将跨国种业巨头比喻成“航空母舰”,而国内种企则是“小舢板”。区别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还有科技创新能力,更体现在科研体制、人才储备、经营模式上。发达国家种业有着上百年市场化历程,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种子法》后才真正迈入市场化进程。

  “洋种子”的代表是玉米先玉335和部分设施蔬菜品种。最高峰时,先玉335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国外种子占据了山东寿光设施蔬菜种子的大部分市场。“那时候,我们的压力很大。”玉米育种家程相文说。

  制度体系创新是民族种业求变的关键。201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3个文件,十二届全国人大将现代种业立法提上日程,全面修订《种子法》,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品种创新力和供种保障力,吹响了民族种业振兴的号角……

  5年来,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不断涌现,民族种业的“失地”正在收复。以京科968、隆平206、济麦22等为代表的玉米和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均超1000万亩;培育推广了Y两优1号、登海605等亩产潜力过1000公斤的水稻和玉米品种。国产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一批自主研发的突破性品种增长势头强劲。

  “我2009年开始种玉米,用的是先玉335的种子,不过现在1万多亩地都已经换成国产的良玉99了。”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种粮大户张强告诉记者,“一开始也不信,国产种子能比国外的强?2012年试种了600亩,结果发现国产品种不仅抗大小叶斑病,还抗倒伏”。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说,目前,国外品种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已占玉米的85%以上、蔬菜的87%以上,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步入深水区 啃下“硬骨头”

  种业改革从第一块“硬骨头”发轫??确立种子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为主体”在业内激起了千层浪。长期以来,我国育种创新的主要力量都在科研院所,大多数技术设备也都在科研院所。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要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这也是国外成熟市场的历史经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针对产业痛点作了分析。经过调研论证、征求意见,一系列以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为目标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为支持企业育种创新,国家种子工程、生物育种能力建设等专项先后投入近10亿元,引导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研发经营所得、资产重组等给予税收减免。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来源等方面对现代种业发展给予金融扶持。

  针对制种基地和生产风险问题,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试点等政策,逐步在甘肃、四川、海南3大国家级基地和58个制种大县(市)推开。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制种大县奖励资金9亿多元,杂交水稻、玉米和小麦繁制种保险试点达160万亩以上,显着增强了优势制种基地抗风险能力。

  种业改革的第二块“硬骨头”,是要解决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让科研院所的资源“活”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成果的权益激励,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最有效手段。”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

  农业部、科技部2014年选择4个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对科研人员在成果中所占的比例划出了最低线,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不低于40%,育种材料的比例不低于60%,大大高于当时不低于20%的规定。科研人员吃了颗“定心丸”,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企业流动。今年7月份,这项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开。

  随着种业科研体制的重大转变,科研院校与所办种子企业完成“事企脱钩”,实现了“两分离”,科研院所在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上持续取得新突破,中国与美国在基础研究上的差距逐步缩小。

  种企搞研发 行业重布局

  一系列改革举措,提振了种业界的发展信心。“国务院文件出台之前,我们是有顾虑的,现在明确了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我们有了底气,可以放心大胆地搞科研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秀宽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发上不断加码。2015年,全国种业前50强研发投入13亿元。

  中国种子集团总经理张学工告诉记者,中种集团每年超过1亿元资金用于研发,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0%,与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比例基本持平。在中种集团武汉光谷科技中心分子育种实验室,基因组育种部总监周发松博士说,研发中心初步建立了SNP芯片检测平台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体系,研发了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2015年,全国种业10强、50强销售额分别为130亿元和270亿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18%和35%,比2011年分别提高3%和5%;前50强净资产总和近250亿元,比2011年增长1倍多。

  5年来,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空前活跃。中信集团出资27.9亿元入主隆平高科,中农发投资12.6亿元并购山西潞玉等8家种子企业。截至2016年,全国持证种子企业4333家,比2010年减少50.2%,企业“多、小、散”状况明显改善;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种企达200多家,比2011年增加2倍多。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