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高效,设施农业优势多多
设施农业是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通过设施栽培和饲养,减少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实现了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对抵御自然灾害、提高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施农业可提供优质农产品。设施农业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减少风、霜、雨、雪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放心农产品。如临猗县的温室冬枣生产,不但解决了冬枣见雨裂果问题,而且口感好、果形大、甜度高、上市早,亩效益高达8万元,是大田冬枣的15倍。绛县的温室大樱桃,不但果型好、颜色鲜、上市早,而且口感好、营养高,春节后上市每公斤最高卖到了400元。
设施农业是高产农业。日本、以色列、荷兰等农业资源不足的国家都把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以应对资源短缺,保障食品供应。以色列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荒漠化严重,年均降水量仅350毫米,但通过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每立方米水可产3公斤粮食,是我国的3倍,是世界高产农业典范。荷兰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依靠设施农业生产花卉、蔬菜等农产品,出口额居世界首位,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日本通过立法发展设施农业,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技术世界领先,亩产量是传统农业的10倍以上。国务院提出要实行土地轮休政策,而只有高产确保手中有粮,才能将政策落到实处,使土地得到生养耕息。
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是普通农业10倍以上,用水、用肥仅为普通农业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是当今世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普通农业每年一种一收或二种二收,而设施农业可常年生产,反季农产品价格高出平常好几倍。山东寿光耕地面积141万亩,设施农业达93万亩,年总产值78亿元,创汇3亿美元,设施蔬菜亩均产值达1.7万元、食用菌4.5万元、花卉高达10万元,产出效益是传统农业的10倍以上,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占到80%以上。
规模资金设施,发展还需迈“三道坎”
设施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运城市农民稳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发展中仍存规模偏小、资金短缺和设施水平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规模扩张慢。全市设施农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阳畦、小拱棚为主。但现代设施栽培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才从山东等地引入日光温室。2015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有62.8万亩,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60%的水平。在发展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新绛县、夏县、盐湖区和闻喜县。其中,新绛县23.5万亩,年产量85.45万吨,产值17亿元;夏县14.2万亩,年产量64.05万吨,产值13亿元;盐湖区10.96万亩,年产量38.52万吨,产值9.5亿元;闻喜县8万亩,年产量32万吨,产值8.3亿元。去年,全市设施农业总产值60.8亿元,这4个县的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市的78%、81%和95%。
资金短口大。设施农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几倍甚至更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一次性投入过高,单个农户难以承受。温室大棚每亩固定投资约5万至8万元,普通农户要一次性拿出这么大的投入非常艰难,而且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难度也很大。在全省启动的14户煤焦企业百企千村农业开发项目中,实施农业项目39个、总投资174亿元,运城市却没有一个,资金短缺成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设施水平低。设施农业是高技术产业,但运城市设施农业普遍装备水平较低、技术人才缺乏,导致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全市60万余亩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只有25.9万亩,真正达到智能温室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数是以简易型的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湿和增温功能,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
引导扶持创新,为农民铸好“铁饭碗”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必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让传统农业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加大引导扶持创新力度,加快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是运城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加强引导,扩大设施农业规模。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引导力度,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更多农民主动参与。选择发展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设施农业示范点,如盐湖区苏村千亩设施农业园、新绛丁村设施蔬菜基地等,让农民尝到发展设施农业的甜头,激发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00万亩,年产值超百亿元。
加大扶持,破解资金技术难题。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农业、水利、农机、畜牧等扶持资金,集中规模使用,提高设施农业的补助标准和范围。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租赁经营、参股经营等多种方式,投资发展设施农业。要拿出专项培训资金,对设施农业经营户进行技术培训,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管理和种养技术。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设施农业基地,政府要实施好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的贮藏、保鲜设施和物流服务设施,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健全完善的配套服务。
加快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围绕全市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特色农业,鼓励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永济粟海、盐湖颐源、夏县夏乐和垣曲沐风等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体系,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鼓励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出资建立融资性担保、贷款公司,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担保贷款服务,推动互助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通过创新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资金短缺和后劲不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