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丝瓜价格涨到1.5元/斤,郯城县港上镇珩头东村王成绍的丝瓜大棚一天采摘2000多斤,净赚3000多元。然而,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他还在周边四处打零工,始终没能摆贫困帽子。说起这段“白手起家”的创富故事,今年54岁的王成绍直言真没想到能从赤贫状态一步迈上小康路。去年,该镇依托珩头百发蔬菜基地开展产业、党建和金融捆绑式扶贫,合作社给每个贫困户担保5到10万元小额贷款,剩余资金由合作社从往年收益中垫付。一般而言,占地8到10亩的大棚,投资在15万元左右,而小额贷款加上合作社的资金恰好够承包一个大棚。王成绍是第一批坐上基地精准扶贫“列车”的贫困户,他一年收益18万元,不仅还清了10万元小额贷款、5万元合作社垫付资金,还节余了3万元,而且坐拥价值15万元的“固定资产”。
“一梦两三年,脱贫千百家”,这是百发蔬菜基地筑起“脱贫梦”的真实写照。2013年5月,在党支部引领下,珩头东村流转整合本村和邻村500亩土地,借鉴连云港东海模式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主要生产无公害西葫芦、丝瓜、西红柿和茄子等优质产品。基地初期投资700多万元,建成62个大棚,只有50多个农户参与经营。2013年7月,基地注册了郯城县百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也由此趟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发展模式。
截止目前,基地共有260个大棚占地3160余亩,年产量2000万斤,产值达6000多万元,是全县规模最大的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连片种植基地。在参与经营农户数量上,有230多个农户参与承包,其中创业贫困户20多个,在基地务工的贫困群众有50多个。每天7点到10点间,来自上海和江苏等地的货车都会基地出口东侧排起长龙。农户将采摘完的产品运到这里,交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交易井然有序,农户的脸上总是透露出掩饰不住的激动和喜悦。
基地在开展产业扶贫过程中,支部充分发挥了“火车头”和“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带好头、领好队,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书写了“党群一心、攻坚克难”的精准脱贫壮丽篇章。“贫困户在这里创业,最大好处就在于不用考虑技术和市场难题”,百发蔬菜合作社主任王传振自信地说道。合作社采取“五统一”,即统一筹建、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和统一贮运,“保姆式”服务给农户腾出大量田间管理和学习技术时间。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就依托基地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心”,常年聘请寿光蔬菜龙头企业和农业部门专家教授到基地给农户现场指导。另外,基地每年定期派遣党员和农户代表赴寿光和东海桃林等全国品牌蔬菜基地学习,配备12名素质过硬的党员技术服务团队给农户“一对一”跟踪指导。走进农户大棚,一个个悬挂的笔记本首先映入眼帘,这是技术员给每个大棚建立的“档案”,详细记录蔬菜生长态势、温度调节和施肥用量等基本状况,农户一目了然。很多农户在承包大棚之前,对蔬菜种植管理基本上处于“文盲”状态,但在这里经过一番学习摇身一变成了农民专家。
除贫困户创业增收以外,基地还探索出了多条扶贫路子。就业增收。实施“党员示范户+贫困户”和“先进致富户+贫困户”两种结对帮扶模式,为20多个贫困户构建稳定增收渠道。在基地从事采摘和田间管理等工作,每天平均工资70元,年均收益1.5万元。流转土地增收。农户将耕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集中开发,每年每亩保底可得1200元租金收入。不在项目区的贫困户,通过让贫困户的土地和项目区内部分农户进行置换参与流转。村集体增收。合作社从客商收购总量中每斤抽取1到3分的服务费用,年均收入达20余万元,集体收入主要用于社区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改造等公益事业。另外,每年还拿出30%的收益用于改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作为基地兜底扶贫。
目前,基地正在建设占地50余亩的百发蔬菜交易中心,搭建集批发零售、农民培训和就业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下一步,该镇计划整合社区及周边土地将基地扩大到5000亩,以规模集聚效应最大程度发挥产业扶贫优势。另外,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按照股份从合作社总收益中获得一定比例,提高群众整体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