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最新相关消息显示,近5年来,贵州累计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投入茶业专项资金20余亿元,截至2011年,产值达60余亿元,茶园面积430万亩,居全国第二、绿茶省份第一,2015年将实现700万亩目标。10年完成千亿产值,几成定局。
贵州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资源丰沛。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在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思南、德江、凤岗、湄潭等茶产区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崛起,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企业集群。工商资本、民营资本不断涌入茶产业,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品牌快速成长,产业整合快速推进。茶产业已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迅速脱贫致富。
众所周知,我国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浙、闽、皖、鄂、川、滇、黔等南方省份。近年来,东部茶产业发达的地区面临土地增值、劳动力成本压力等问题,茶园面积正在逐渐萎缩,低山茶园衰减尤其迅速,开始逐步退出长期以来牢牢掌握的中低档茶叶市场。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坚实的茶产业基础,是承接“东茶西移”,加快茶产业发展的绝好机会。有专家分析,黔茶10年产值上千亿的目标并非空穴来风。
此外,茶叶消费上升为茶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具有增力、增智、增美和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的功能,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影响,茶叶消费比重在不断上升,全球饮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近30年来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增加了1倍。全球绿茶产销量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红绿茶的消费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9∶1调整为目前的3∶1,仅我国北方茶叶市场的绿茶比重就从10%上升到40%。
整体看来,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建立在产业链完善、软实力提升和地域公共品牌塑造上。即从基地、加工、市场、宣传推介全产业链系统抓;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