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策为引领,夯实保护基础。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汉中仙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的筹建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体系。为确保示范区建设有章可循,汉中市还出台了十余项制度。其中,《汉中市茶叶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汉中仙毫品牌管理制度》等制度,从品牌保护、产品管理等方面筑牢了保护制度的根基。此外,汉中市与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协同保护机制,推动多部门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强大的保护合力,助力汉中仙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近年来,汉中仙毫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成果显著,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以及“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其品牌价值不断攀升,2025年达50.98亿元,并入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
以体系为支撑,健全工作机制。汉中先后组织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汉中仙毫》《汉中茶叶生产技术规范》《汉中仙毫茶叶气候品质评价规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成功构建覆盖茶叶种植、加工、存储、出厂直至销售全链条、全环节的标准体系。为确保标准得以落地实施,该市连续举办汉中仙毫标准化生产、加工现场培训等专项会议,要求相关生产企业严格依照标准进行生产。依托多个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制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度检测计划,对全市茶叶产品开展检验检测,并连续多年开展汉中仙毫产品品质特色抽检,成功构建了全方位的检验检测体系。自2021年至今,累计组织抽检汉中仙毫260批次,合格率达98.08%。此外,汉中通过指导和督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合法使用人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印制并使用防伪溯源标签,进一步加强了汉中仙毫产品特色质量和产品质量风险管控,近三年累计向符合要求的茶企发放汉中仙毫防伪二维码500万枚,成功构建了汉中仙毫种植、加工、贮存、销售全产业链信息可追溯的管理体系。
以绿色为导向,推动产业升级。在推进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汉中市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高效控草、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应用,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低碳茶产业。同时,注重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每年可新增干毛茶3000吨以上,增加产值近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茶产业的综合效益。乘着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并依托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汉中茶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24年初,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32.4万亩,茶叶产量7.1万吨,干毛茶产值110.7亿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随着汉中仙毫产业的规模持续壮大,其强大的带动效应也得到了直观体现,直接促进从业人口超100万人,累计助力23万户茶农实现致富增收,成为汉中农业的主导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支柱。
以融合为路径,探索共赢局面。当地大力推广“茶叶生产+体验+旅游观光”模式,深入挖掘汉茶文化,促进茶旅融合。三年来,全市共建成西乡江榜茗园、东裕茶叶养生谷、宁强千山玉皇观等茶旅融合示范点20多个,推出15条茶旅融合精品线路,其中“东裕-枣园湖-樱桃沟”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茶旅热线,宁强玉皇观茶文旅景区、镇巴楮溪源茶旅景区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通过创新探索“公司+茶农+基地”“合作社+茶农+基地”“企业建园、农户管理的统建共享”“入股分红”等发展模式,带动100多万人在茶产业链上就业增收致富,2024年,全市茶旅融合园区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汉中仙毫在茶旅融合领域的成功实践,既让游客领略到汉中的茶文化魅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