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三秋时节,家住燕塔街道孙楼村的白丁柱着实忙坏了,脚不沾地的他没有和“三秋”打交道,而是忙着在棚里摘黄瓜、新建蔬菜大棚,为的是赶在11月底前栽上头茬芸豆角。
孙楼村发展蔬菜大棚已有十多年了,然而,由于老式大棚棚体小,保温效果差,棚均收入一直不高。为了提升蔬菜大棚种植效益,2013年,刚上任村支书不久的孙代海,在燕塔街道办的协调下,通过流转土地建设大棚基地,积极解决群众发展生产的实际困难。最后,在村北建起了占地50多亩的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基地。为了基地的稳定发展,孙代海积极协调大棚占地承包权的变更事宜。
“孙楼村的土地是靠内部流转,而李花园村则是对外承包,他们外包的80多亩土地,没有发展成蔬菜大棚基地,而是育苗基地。”燕塔街道办副书记张倩说,有了这个育苗基地,燕塔街道办完整的蔬菜大棚产业链条就基本成型了。
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档次提升,亮点突出”的思路,燕塔街道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的方式,依托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蔬菜大棚,不断加快农业产业调整和土地流转步伐。目前,燕塔街道共拥有冬暖式大棚7000座,大拱棚3000亩,陆地菜2000亩。
为了构建蔬菜大棚成方连片基地发展格局,他们率先建起了以张屯—马厂为主干道,辐射肖屯、孙楼、五个花园村、三个马厂等10多个村庄的交通网。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铺设蔬菜大棚基地生产路、建设农业用电电路,打灌溉机井等措施,加大蔬菜大棚基地建设扶持力度。为解决“卖菜难”,街道办积极协调鼎盛合作社在李菜园村建设一处蔬菜交易市场。
此外,他们还全力扶持农业龙头建设,扩大龙头示范带动效应,全面提升大棚蔬菜品质和效益。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合作社,通过共享技术、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打造农业科技园、盛耕农业科技为龙头,以马厂、花园种植基地为中心的规模化、高端化蔬菜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