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以来都只重视氮磷钾等元素,对于硅元素就淡忘了,硅肥施用后,早期效果可能并非立竿见影,这是因为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氮、磷、钾、硅等元素各司其职,其中氮元素使植物叶片浓绿,硅则使茎叶挺直,同时硅元素对氮、磷又有抑制作用。硅肥一旦施用,便可保持持久的肥效。但是,硅元素不易进入作物根部植物吸收。与大多数作物肥料相同,硅肥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临界值”,即当土壤进行逐段分析后,得出“土壤类型不同,临界值也不同”的推断,从而丰富与发展了“硅肥理论”。向土壤中施用硅肥,使土壤中有效硅含量达到不同土壤类型的“临界值”时,可使植物增产达29%-42%。
事实上,发达国家更早的就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微量元素对作物高产重要作用。“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提出矿物营养理论时,把硅列为与氮磷钾一样重要的元素。有160多年历史的世界最早的英国洛桑肥料试验站,110多年连续试验证明,硅具有活化天然磷的作用。1930年日本科学家开始进行了水稻硅营养研究。二战后,日本粮食非常困难,日本科学家采用各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一个硅肥,一个塑料大棚。这两种技术对日本解决粮食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硅肥之父”蔡德龙向参会嘉宾讲解硅肥的重要性中讲到。“研究表明硅肥不仅能改良红壤和盐碱地,还能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在水稻上施用硅肥对镉的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蔡德龙继续补充补充道。
近年来,镉大米、“毒蔬菜”事件屡现报端,土壤污染日渐引起公众关注。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16.1%耕地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点位超标率19.4%土壤镉超标率7.0%土其中镉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0.5%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2015年国土资源报报道,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在20%左右。土壤污染的背后,是粮食安全问题。对于人多地少,并一直难以粮食自足的中国而言,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已经实质损害18亿亩耕地红线,
加大硅肥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就能改善污染土地的各项指标,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利用硅阻断植物吸收重金属通道的这一特点,经过治理,就会使污染了的土地重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