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高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一个个农业品牌被叫响,一个个特种养殖户不断涌现,“鸵鸟妈妈”“长寿鱼王”“菊花王子”……特色种养竞风流的故事不断上演,请看他们的故事——
“鸵鸟妈妈”
在上高县锦江镇有这样一位“鸵鸟妈妈”,号称该县乃至宜春市养殖鸵鸟第一人,她就是该镇五里村村民戴姝蓉。
戴姝蓉是一位下岗工人,也是一位残疾人。下岗后的她经常关注央视农业频道的节目,希望能寻找到好项目,实现自主创业。一次看到养殖鸵鸟发家致富的栏目,她异常激动,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养殖鸵鸟。
为掌握养殖技术,她自费到河南周口鸵鸟养殖基地拜师学艺,并买来养殖鸵鸟的书籍,苦心钻研。一个月后,她从该养殖基地引进了10多只非洲鸵鸟,在上高蚕桑场租地8.5亩,购置鸵鸟孵化及幼鸟培育设备,成立了蓉盛鸵鸟养殖基地。
“鸵鸟浑身是宝,光鸵鸟蛋一个就能卖200元,连蛋壳都被县博物馆收去制作蛋雕工艺品,刚出生的鸵鸟仔每只售价800元,一个月后值1500元,成年鸵鸟可卖到4000元。而且鸵鸟抗病力强,吃的又是自家种的草料,属原生态产品,现在好多人上门求购哩!”说起养鸵鸟的好处,戴大姐如数家珍。
现在,戴大姐正在努力攻克鸵鸟孵化技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基地已成功繁育出3只小鸵鸟,填补了我市鸵鸟特种养殖的一个空白。谈起今后的打算,她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把鸵鸟赊给周边的村民养,发展订单养殖,一起走特种养殖致富的路子。
“长寿鱼王”
在徐家渡镇秀美村有一位“长寿鱼王”——万丘民。他养的不是普通的鱼,而是罕见的娃娃鱼。
万丘民以前一直在陕西从事工程施工。2009年,看到陕西当地很多人养娃娃鱼发家致富,他也萌生了养殖娃娃鱼的想法,就从当地以每尾鱼苗1000元的价格买回了10尾,开始回乡创业。
一开始,养殖娃娃鱼并不顺利。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边养边学。通过几年的摸索,现在他不仅掌握了娃娃鱼的养殖技术,还建起了娃娃鱼养殖基地和一个繁殖场,当起了总经理。
“娃娃鱼对水质要求特别高,要用人能直接饮用的水来养才能成功,所以养殖娃娃鱼是个绿色产业。目前养殖娃娃鱼价格零售每公斤250元,就是批发价也要每公斤150~200元。所以养殖娃娃鱼的前景非常好。”聊起养殖娃娃鱼的市场前景,万丘民信心满满。
为打开销路,万丘民还与人合伙创办了老庙堂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并在互联网上制作了销售网站,在网上卖起了娃娃鱼,产品远销北京、厦门等地。同时,他还印制了娃娃鱼宣传小册子,发给上门求购的客户,告诉消费者怎么宰杀、烹饪娃娃鱼,真可谓是服务细心周到。
仅去年,万丘民就获利30多万元。目前,他养殖的娃娃鱼过万尾,3年后的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眼下,他又在扩建养殖场。谈到以后的规划,万丘民的理想目标是成立娃娃鱼养殖合作社,不断发展新的养殖户,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菊花王子”
近几年,每到深秋时节,在上高便能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广告语:“周末去哪儿,洋林赏菊去!”
“洋林”为何因菊闻名?这一切都归功于“菊花王子”——该县敖山镇洋林归侨少数民族聚集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国徽。
2011年,唐国徽当选该村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带领村民致富。为此,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寻找项目。通过市场调研后,他发现种植皇菊很有前景。于是他在当地租赁了70亩土地,开始种植菊花,试种的效果不错,亩产值达5000多元。
百花齐放春满园。紧接着,唐国徽组织成立了皇菊种植协会,协会通过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方式,以种植大户为基地,走“协会+基地+农户+公司”的规模发展模式,全力发展皇菊种植,使洋林村成为全县最大的皇菊种植基地,也成为本土及周边群众赏菊游玩的好去处。
目前,皇菊种植基地达150亩,年产值100余万元,已安排80名当地农民就业,产品销往周边各地。该协会会员已经发展到60多人,协会成员年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