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庄个是研究泥鳅多年的专家,陈煌奇实力雄厚,还是从事了20年水产的行家。两人合作可谓是强强联手。他们制定了一个5年计划。想要用五年时间把大泥鳅在全国都推广开。可谁都没想到这两个强强联手的人,一出手竟然失手了。
2011年下半年林森庄回台湾后,就给陈煌奇发来了台湾泥鳅的水花苗。投放在7.5亩的池子里。
记者:你们当时投放了多少泥鳅水花苗?
陈煌奇:这个放了100多万尾水花苗,0.3厘米那个泥鳅水花苗。
记者:那水花苗长多长时间能长成小苗呢?
陈煌奇:现在这种差不多一个月了。
记者:一个月就长成这种苗,对,这种苗就是可以销售了,
陈煌奇:可以了,这种苗是安全苗了,它都肠呼吸了。
记者:那像这种苗它需要长多久才能长成大泥鳅?
陈煌奇:像这种苗大概三个月到三个半月就可以长到一两了,长到10条一斤。
陈煌奇按照林森庄的交代,每天早晚都向池子里投放饲料,这个时候他发现,养殖泥鳅就是和罗非鱼不一样。每次投放饲料,养殖泥鳅苗的池子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唱歌: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唱着这首童谣,陈煌奇等待着一个月后即将收获的泥鳅苗。这样的日子过得既舒心,又有盼头。
唱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一个月后,终于等到了可以捕捞泥鳅苗的日子。陈煌奇怕第一次捞泥鳅苗的工作量比较大,他就召集了全厂工人,信心满满的带着大伙们赶往暂养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可谁知道意外发生了。
员工:当时捞下去,只捞到虫没有捞到泥鳅苗。就这样的感觉。
记者:光有虫没有鱼(泥鳅)?
员工:只看到虫没有看到泥鳅苗就这样了。
员工:哭他是没哭,但他的心里是非常着急了。
记者:你们怎么看出来他着急的?
员工:看那个表面,他没有笑脸了。
员工:捞不上几条,我们心里很着急。就怕我们老板搞不成功。就没有工资发给我们了是吧?我们怕这方面的事情。
7.5亩的水池,捞不到一条泥鳅苗。陈煌奇从对梦想的渴求,一下坠落到现实的残酷。虽然这点损失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可他不甘心,再次出发却品尝失败。他觉得他只有一棵救命稻草,就是远在台湾的林森庄。
林森庄:你把工作放下快来,因为我捞不到泥鳅我急。我急得要命啊。
记者:他很着急?
林森庄:肯定着急,真的急得差点哭了。他说你再不过来,真的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在电话里,林森庄让陈煌奇把池塘的水放干,看看情况。直到把池塘的水放干,陈煌奇终于捞到了3条泥鳅苗。
陈煌奇:搞了十几个人排队,用地毯式的搜索。这样一直挖一直挖。挖了泥巴挖过去。一共就三条了。
记者:那一个池塘就三条?
陈煌奇:嗯,就三条,也像这么大的。就三条。很失望,太难过了。
从事水产20多年,陈煌奇根本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捞上来三条泥鳅苗的事,陈煌奇都不敢给外人说,他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陈煌奇:就是很失望,本来说五年的话,肯定可以搞起来这个品种。因为家里一直催,说叫我回去退休了。我就想说再给我五年时间,又发现这么一个好的商机,这样一个新的品种。那一定要把它搞成功才行,我就不相信以我的能力,我的经验会搞不起来。所以说没想到第一次就泡汤了。就剩了三条。
没过几天,林森庄就在陈煌奇的催促下回到了海南,他根据经验观察分析了水花苗成活率低的原因。
林森庄:第一个危险期大概在四天,五天。你在四天五天当中,你就可以决定大概它的存活率有多少。那是第一个阶段的危险。然后到了二十天,再有一个星期,看一下量个温度。那时候刚好是它小肠在转换成肠呼吸的一个过程。所以它整个那个所谓的抗体非常薄弱,最容易感染疾病,甚至环境糟的话,一个晚上全部死光的都有。
陈煌奇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决定再试一次,为看中的这个商机再拼一把。
陈煌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直以来,来这边这么多年工作,所以说遇到很多困难,很多磨难。但是我都能一一克服。但怎么样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那我不相信说这个小小的问题,我不能解决。所以说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搞成功。
陈煌奇按照林森庄说的,清理了池塘周围的虫草,加高了池塘水位,还在池塘上增加了遮阳网,以此来降低放至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水温。
第二批水花苗发来以后,陈煌奇更加用心对待它们,而这次他在养殖过程中,就发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水花苗长成小苗的时候,只要是一有人喂饲料,池子里就会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