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型农民培训

   日期:2014-07-17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    浏览:126    评论:0    
核心提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勾勒出的崭新画卷和美好愿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哪里?除了外部政策因素和政府推动外,在我看来,关键是要培育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然而,我国广大农民的素质状况却很不令人乐观,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遍匮乏。据统计,全国41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小学以卜的占38%,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目前在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农村技术人员”。由于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另一方面,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相对较弱,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依法治国方略所知甚少,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许多农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对农村公共事务关心不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农村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提升生活。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新型农民的含义和时代特征
 
  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具有自立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和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有文化 要求农民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良好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科技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思想意识,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 懂技术  要求农民至少要熟练掌握1~2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会经营  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财、物、时间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讲,新型农民还应该具备下列特征:
 
  (1)首先是生活在农村,热爱农民,了解农村现状,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的农民;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国家涉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新的就业观念;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富有事业心;务实肯干,热心于改变农村的落后而貌。
 
  (2)崇尚学习,追求知识,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水平,掌握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而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他们所创办的产业(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新、质量好、销路畅、效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科技在应用领域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周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共同富裕。
 
  (3)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能以国际市场为舞台,推广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了解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知识等,能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创业。
 
  三、农民培训的国际经验
 
  在农民培训方而,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极富借鉴价值。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而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是后大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人力资本积累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其转变为人力资本奠定基础的过程。
 
  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保健设施与服务、在职训练、国民正规教育、适应就业机会改善的个人与家庭的迁移。智力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发达国家在农村建设方而,都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工作。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农村40%的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法国政府为确保农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要求所有企业和个体农庄随时随地接受学生实习、参观及各种学习要求。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教育培训的体系建设,如日本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实验网络,全国有农业大学60多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00多所,并有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进修和培训组织。法国19世纪中叶就建起了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农业教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对推动法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国在农民培训上都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人才目标分门别类,受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学校和学习内容、级别。如法国,国家规定农业职业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农业技术员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韩国新村运动的农民培训对中国来说最具有启发意义。韩国农民的培训自始至终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让农民选出指导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政府成立培训机构,注重搞好农民骨干的培训性。同时,发动全社会帮助农村建设,政府要求各界名流、知识界人士和企业老总,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起培训,尽其所能支持新村运动。从而不仅支持了农村发展,而且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
 
  四、新型农民培训的中国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不断地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有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主要途径就是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农民,使他们能够最终提高自身发展能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农民工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但在我看来,农民培训的范围要扩大,不能仅仅而向外出农民工,广大留守农村一线的亿万农民更应该是培训的对象。这样才能使亿万农民真正受益,通过培训真正获得一定的技能,能更好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去。
 
  (一)新型农民培训的组织保障
 
  一方面,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培训的组织责任。新型农民的培养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积极谋划,认真组织,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而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而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要努力营造农村育人、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吸引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大有作为。加大城市智力对农村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农村人才的引进综合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灵活开放的农村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选派农村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到高校培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另外,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农民要提高自组织化程度。要重视农村中介组织,鼓励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等,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缺乏组织,就难以避免市场风险,更不能提高竞争能力。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要吸取过去教训,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而不是强加于农民。政府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向农民提供相应的组织技能和智力支持。政府应该为农民的自组织化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
 
  (二)新型农民培训的物质保证
 
  经过长期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为新型农民的培训奠定了经济基础。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要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人才开发的投入,尽快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积极向农村引进人才。既要包括则力上的投入,也要包括政策上的投入,鼓励大学毕业生和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结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努力把城市工商企业和城市人才吸引到农业领域中来,把城市人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农村来,让人才自愿下乡,使三下乡制度化,真正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更切合农村实际的做法,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比如郑州市就决定,从现在起,每个县(市)将要至少建一所/农民工培训学校,农民工参加培训,政府给予补贴,力争使每名符合条件的、有求职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获得一次职业补贴培训,至少掌握一门技能,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政府还将免费提供一次就业岗位。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能够给全国的农民培训起到榜样作用。
 
  (三)新型农民培训的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大学生来农村创业,加入到农民培训工作中来,尤其是吸引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自从恢复高考近30年以来,大批农村考生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实现了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个人转变,为城市的发展发挥才智,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考就像抽水机,把人才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输往城市,造成农村发展长期缺乏人才的尴尬局而。长期以来,从农村出去的学子却很少有再回到农村工作的。比如黔西的一个贫困村庄农场村,自恢复高考以来,已成功
 
  生产出近500名大中专学生,其中不乏硕士,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可是,令人尴尬的是,一个个状元从农场村走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依旧固守着那份贫困。
 
  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之际,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的“都市主义”思维,适应就业形势和社会要求,积极回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为家乡发展尽力。农村基层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村人才的创业环境,把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智结合起来,按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吸引大学生的良好条件,为大学生回乡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农村基层政府要尽可能多地与本地在城市工作的人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其社会资源,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如果所有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能够想方设法为家乡做贡献,农村的人才问题可望能够得到极大的缓解。
 
  (四)新型农民培训的技术支持
 
  新型农民培训必须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就业需求实行订单培养,确保农民真正学到就业技能;要按照培训进村、科技入户的整体思路,推进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结合农时季节开展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建立完善的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通过科技协会、科技卜乡、开展科技讲座、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农民传授实用技能,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1 农民培训必须重视乡土人才的作用。乡土人才是指在农村开发应用和推广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带头人,是活跃在农村一线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并取得专业技术、技能或经过人事部门认定获得相关证书的人。这些田秀才,土专家,种粮能手,常年活跃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大独厚的优势,开发的科研成果,具有可操作、易推广、见效快的特点,一旦开发推广,将会出现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农村的人才效应。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发挥市场在农村人才资源中的作用?怎样对乡土人才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以达到乡土人才资源的共享?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的管理机制,把那些懂技术,有特长,特别是懂管理,能够开创新技术、新产业的人才经过层层筛选,挑选出来,进行能力评估、认定,纳入乡土人才资源库,为合理配置和开发使用奠定基础。
 
  其次,对选入乡土人才资源库的人才进行不断培养,使其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让其技术特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推动乡土人才在不同环节中的发展,即让他们成为某一个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上的土专家、土能人,并且要他们相互配合,引导农民进行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化运作,使这些乡土人才的特长得到可持续发挥,以此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村早日繁荣起来。
 
  21 完善农技网络,加快农技推广。健全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组建以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队伍,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和考核机制,鼓励农技人员分组包乡,进村入户,对农民进行巡回指导,现场解决农民在农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实行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一个国土而积狭小的岛国,就有农业大学60多所,而在我们堂堂大中国,农业院校的数量竟然不比日本多,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大学的数量,这真是新农村建设的尴尬,也是整个中国的尴尬。农村的贫困,收入贫困只是表征,深层次的是人力贫困与知识贫困。让农民承受过重负担去供孩子到城里念难以致用的高等教育,倒不如直接击中目标,到农村去发展与其环境配合的高等教育,把精英留在农村学以致用,或许那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远程教育和现代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传播优势,推进媒体资源入户。选择有条件的乡村建立村级农民学校和农村音像书屋,对农民进行培训和引导,使农民及时、方便地接受各种实用技术。
 
  3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进行绿色证书教育,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实用人才职业资格证书。
 
  然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还存在这不职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材设计存在误区,内容偏重于理论而缺乏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内容陈旧,长期不更新,注重基础原理,而缺少应用知识。因而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到企业之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应用的现实情况,使得职业教育形同虚设。国内职业教育投入上的普遍不足,使得教和学两个环节,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这样的职业培训结果与实际操作的培训有很大差距。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比如IT行业,技术的发展很快,设备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设备的更新压力也很大,客观上加剧了设备缺乏的矛盾。
 
  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研究社会现实,瞄准社会发展的最新实际,采取订单式的培养,以便于所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五)新型农民培训的思想保证
 
  新型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文化,讲文明,具有现代观念和公民意识,这才是新型农民的根本。仅仅掌握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并不意味着就成为新型公民了。新型农民培训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教育,加强人文教育,不断增强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守法意识、公德意识,推进新型农民的塑造工程,全而提高农民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这是新型农民培训的最基本的保证,唯有如此,现代化的新型农民才有望出现,新农村的建设也才有望真正实现。
 
  总之,在所有的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最具有创造力的。只要有了高素质的人,社会发展的一切其他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只有依靠亿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够有希望最终实现。如上所述,根据中国农民的素质现状,新型农民的培养绝对不是一蹦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这一艰巨任务需要长久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才可,任重而道远。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