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现代农业发展的旷世传奇

   日期:2014-06-2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152    评论:0    
  “垦区水稻事业发源于科技。拿‘空育131’这个品种来说,刚开始亩产只有六七百斤,现在可以达到六七百公斤,靠的就是科学的栽培技术。”黑龙江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说,“一棵水稻,到几月几号该长几片叶子,就让它长几片叶子,我们可以精确到这种程度。”
 
  但是,科技创新“说易行难”。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在现有的科研体制环境下,如何激励科研人员真正围绕生产做研究?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如何破解?
 
  科技创新,表象是技术,根子在体制。在这方面,“北大荒特色”又一次彰显力量。在位于佳木斯的北大荒农业科研“中枢”——农垦科学院,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每年承担各级课题200项左右。科学院的宗旨就是瞄准垦区实际需要,针对问题做研究,所有的研究项目几乎都可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说实话,像水稻栽培技术这种研究,很辛苦,但是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可能最后就是几行字,相当于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大家就都知道了,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农垦科学院水稻所副所长那永光告诉记者,“但是我们必须坚持搞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垦区需要,国家需要。”
 
  拿北大荒的水稻发展来说,其中固然有徐一戎这种农业专家的个人贡献,也离不开北大荒科研体制机制的保障。要知道,徐一戎在担纲水稻栽培攻关时已过了退休年龄,但是为了发挥他的智慧,黑龙江农垦总局特聘他为“终身不退休研究员”,这也才有了后来徐一戎的卓越贡献。
 
  重科技、重人才,是这片黑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种文化。正是这样的机制保障和文化导向,才孕育出了北大荒的一批批专家型领导和科研精英,推动北大荒走出了一条具有垦区特色的自主创新的道路。徐一戎这种人物的出现,偶然中实有必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人才辈出,俊采星驰,每逢重大难题,总有人挺身而出,斩关落锁。这说明了北大荒的科技创新不是单领域的,而是全方位的;不是某个时间节点上的,而是持续多年的;不是在局部的,而是在全垦区的。正是这种大跨度、大范围、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使垦区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
 
  科技成果能够真正应用到田间地头,也离不开垦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在这里,科技人员随时随地指导农户生产,农民的手机短信能够及时接收到指导他们种田的信息,每年冬闲时节,各级部门都要组织冬训,许多农民会从大老远汇聚到各个农场,把课堂挤得满满当当。
 
  “以前没有叶龄诊断技术时,我固定在7月15号施穗肥,但是每年气候不一样,有时候就造成贪青早熟。现在根据叶龄管理,水稻长到9个半叶时施肥,效果特别好。”七星农场的农户张景会说。这名种着650亩地的大户,说起“旱育壮秧”、“叶龄诊断”、“测土配方”这些专业科技名词来,头头是道。而像他这样的科技示范户,在北大荒有成千上万。从“扶着走”到“领着走”再到“撒开手”,在北大荒科技推广的过程中,一批批职业农民正在茁壮成长。
 
  目前,北大荒已构建起了由15个科研院所、9个技术推广中心、103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7万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强大科技支撑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垦区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粮食作物良种化率达到100%,良法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接近和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集中力量办大事”到“统分结合出效益”——
 
  “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把集中与分散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大农场的体制优势、小农场的机制优势两者最优结合,为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在北大荒,垦区农户种的地令许多初来乍到的人感到惊叹和疑惑:上千亩庄稼看上去都是一般无二,犹如仪仗队一样整齐。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普遍推广的今天,为何这里农户各自承包的耕地,种出来还能够如此整齐划一?
 
  “地是你承包的,种什么,我说了算。机械是你买的,怎么用,我说了算。”在北大荒流行的这种说法,简单明了地回应了人们的疑惑,也形象地说明了北大荒特有的统分结合的国有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30多年前,始于农村的改革春风吹到北大荒时,这个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初期,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也曾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作用,国家运用这一体制,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有力支援了农场建设。但是,进入发展期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渐显现。同全国其他地方农村一样,“大锅饭”式的生产管理方式,很难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要求。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北大荒落地。八五八农场的老机务工人王木存成为第一个“包地单干”的农户。这一垦区的首个家庭农场,在当年遭遇水灾的情况下,仍获纯利2.7万元,是整个生产队利润的3倍!
 
  没有什么比实实在在的效益更有说服力了,在那之后,“两自理”(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和“四到户”(土地、机械、核算、盈亏到户)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逐渐在北大荒全面推开。当然,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旧体制与新体制的碰撞空前激烈。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办家庭农场改变了国营农场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发展下去,会导致国营经济的瓦解。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因为在“分”的同时,北大荒并没有放弃“统”。垦区这个大农场,为所有的小农场提供着统一的生产服务,进行着统一的生产管理。这种“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把集中与分散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为北大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红利”。
 
  在位于红兴隆垦区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一台台车轮比人还高的巨型农机具整整齐齐停放在博览中心内,呈现出恢弘的气势。但是,崭新的农机不下地耕作,而是停放在这里展览,是不是有些浪费?
 
  面对记者的疑问,红兴隆管理局局长王贵笑了:“这些农机都是农户个人买的,农忙时都会下地干活,但是用完了就会统一开回这里,由我们统一保管、检验、维修,一方面可以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生产安全。”
 
  统一管理的不只是农机,还包括承包地的种管收全程。“从生产资料到技术指导,我们会给农户提供全程的生产服务,每年秋收后,组织职工代表、种植户代表和管理人员进行验收。”牡丹江管理局八五七农场第十管理区主任焉山告诉记者,“如果你操作不规范,产量不达标,第二年就会减少你的承包地数量。”
 
  “比如我们每年秋收后,都要求整地翻地,确保‘黑色越冬’,说得夸张点,‘不翻地就翻脸’。”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六农场农业生产部部长韩兆明说,“否则万一第二年雨水多,就会翻不了地,下不了种。”
 
  这种统分结合的体制机制,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也让农户得到了实惠。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六农场的农户冯立江给记者算了自己的收入账。他去年承包了300亩耕地,尽管年景不是太好,但亩产也有1000斤左右,收购价接近1.4元,合计下来,一年纯收入有10万元。这样的农户在北大荒比比皆是。当年“以稻治涝”的北大荒,实现了让农户“以稻致富”。
 
  当然,这种“统”对北大荒来说,也是一种压力。“我们提供的生产资料价格、质量和相关服务必须优于市场,不然‘统’不起来。”红兴隆管理局副书记陆书富说,全程统一管理,还要有敢于为农户的收成负责的勇气,这更是一种担当。
 
  “统得到位,分得彻底。”既不同于美国的家庭农场模式,也不同于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垦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将大农场的体制优势、小农场的机制优势两者最优结合,构成了全新的生产力方式,为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商”——
 
  北大荒“跳出农业抓农业”,不仅培育出强农富民的绿色产业,而且还打造出宜居宜业的现代城镇。“抓城、强工、带农”,在这一战略思维的引领下,北大荒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同步起飞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北大荒一直是以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从开垦初期产粮480多万斤,到如今的年产粮400多亿斤,北大荒完成了向北大仓的完美转变。
 
  然而,当市场经济的风雨迎面而来,随着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农户生产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分散经营的小的市场主体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垦区产业体系不完整,局限性明显。
 
  应对新的挑战要有新的思路,在新的背景下,对于农业发展的内涵也需要有新的审视。作为始终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北大荒人意识到,垦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农业,必须要靠产业化来助推工业化,靠工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亘古荒原上的拓垦者,又开始了新的开拓,把农业现代化的华章做到了田野之外。
 
  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九三粮油……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横空出世,拉开了北大荒农业产业化和农区工业化发展的序幕。
 
  这些企业跨越局界、场界、县界、省界甚至国界,整合重组了原有的一批小散乱企业,凝聚起了强大的实力。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北大荒崛起米、面、油、乳、肉等十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380万吨,鲜奶处理能力达到130万吨,生猪肉牛屠宰能力达到420多万头。
 
  而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北大荒集团,更是堪称农业企业中的“航空母舰”。集团整合垦区的龙头企业,协同配合,整体参与国际竞争。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商”,这片黑土地上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目前,北大荒的品牌价值高达450多亿元。
 
  建大基地、树大龙头、塑大品牌,北大荒自2000年以来,已培育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打造出24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构建起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产业规模化、资源集约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工业体系。
 
  从北大仓到北大商,北大荒人创新发展的脚步并未停留,他们不仅把现代农业深植到了工业化的流水线上,也嵌入了水泥砖瓦的城镇化建设中。
 
  在建三江管理局的创业农场住宅小区,记者看到,这里一排排的小洋楼整洁有序,周边生活设施完备,俨然一个现代化小城镇。小区的服务中心内,棋牌室、运动场馆、电影院等更是一应俱全。而像这样的住宅小区,如今已遍布垦区各个农场。
 
  从2008年起,北大荒实施了城镇化建设三年决战,城镇体系基本成型,100多座现代化城镇平地崛地,27万户农垦职工告别泥草房、砖瓦房,搬进新居,城镇化率达到85.7%。
 
  在创业农场,这个只有3000多户的农场已经有私家车1200多辆,还有80多台出租车和130多台大货车,职工住在城镇里,开着小汽车去田间种地;许多农场开通了城乡专线公交车,让职工坐着公共汽车下田间种地,成为北大荒独特的风景线。此外,垦区还兴建了“托地所”、“托牛所”、“托机所”。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让广大职工群众真正实现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里,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北大荒城镇化建设中,每占用一亩土地,便复垦了18亩耕地。3年中,全垦区新增复垦耕地49万亩,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大型农场,每年可增产粮食5亿斤。
 
  为什么要搞城镇化?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高跃辉表示,这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农场职工的生活条件,更是因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息息相关,通过抓城,可以强工,可以带农。
 
  “抓城、强工、带农”,这是北大荒的战略思维。城镇化,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吸引着产业向城市的聚集,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更集聚起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现代农业的不断跨越提供支撑。在这一战略思维的引领下,北大荒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同步起飞。
 
  从“本体垦区”到“影子垦区”再到“域外垦区”——
 
  北大荒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示范、带动”的功能,农垦人“走出垦区发展垦区”,不仅在国内发挥着排头兵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还走出国门,开拓了新的天地
 
  作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不仅要自己发展好,还要发挥鲜明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大荒承载的国家战略中应有之义。
 
  无论是建国前夕,开垦北大荒的第一批荣复军人身负的使命,还是友谊农场的建立初衷,都铭刻着这几个字“示范、带动”。
 
  1962年,我国的第一部国营农场规范性管理文件——《国营农场工作条例》中就明确提出:国营农场必须充分发挥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的优越性,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总结现代农业生产经验,在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起示范作用。
 
  多年来,北大荒人始终牢记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在努力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不断转变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档次,努力带动周边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如今,北大荒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扇窗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把北大荒的发展理念、技术、管理带到更多地区。而北大荒自身,也在走出垦区,成为引领者、播种者,带动更多的地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脚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北大荒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外溢性和比邻效应,直接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02年,北大荒13个农场的300台大马力机车开进黑河、绥化等农村,开展农机“三代”(代耕、代种、代收)服务,翻开了垦区和地方农业合作共建的新篇章。大马力机车在黑土地上翻起的土层足有40厘米深,超过普通农村小四轮一倍,划开板结耕地的同时,也深深震撼了当地农民的内心。
 
  北大荒的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自此不断向垦区周边投射,在“本体垦区”之外,形成“影子垦区”。垦区通过与地方广泛开展局市共建、局县共建、场县共建、场乡共建,形成了互帮互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012年,垦地共建覆盖全省12个市(地)、65个县(市),垦区先进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模式向市县农村整体移植,完成农机“三代”面积5000余万亩,推广模式化栽培、少耕深松、旱育壮秧等技术20余项,为周边农民开展室内和现场培训10万人次,全年对外辐射供种19.2万吨,辐射供种面积4500多万亩,提高了地方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全省1/3左右毗邻农民纳入垦地共建产业体系。
 
  北大荒人感受到,北大荒的发展天然地与周边农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地县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垦区才能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垦地共建”,既是北大荒人的使命之然、道义之责,更是发展之需、奋斗之要。
 
  而如今,北大荒的“垦地共建”更已走出国门,在“本体垦区”、“影子垦区”之外,打造起“域外垦区”。
 
  1954年,共和国建国5周年之际,前苏联送来了一份礼物,提供技术和装备,帮助我们建设了一个大型谷物农场,这个农场就是友谊农场。
 
  60年过去了,当年的友谊农场和其所在的北大荒垦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而此时,俄罗斯滨海边疆的大部分土地却长期弃耕,急需借助外力来开发。
 
  伴随着中国全面改革不断深入,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加强两国农业领域合作的国家决策应运而生,而毗邻俄罗斯的北大荒则成为“走出去”拓荒的先行者。
 
  2012年,牡丹江管理局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农场正式挂牌成立,名字叫做“新友谊农场”。
 
  跨越近一个甲子的轮回,两个名字几乎相同的农场,然而援助和受援的双方调换了位置。当年从零起步的北大荒,从追赶者到领先者,集现代农业之大成,将自己的风采清晰地展现给世界,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和尊重,也见证了中国道路的自信。
 
  牡丹江管理局副局长张晓军告诉记者,在整个垦区,牡丹江管理局并不是“走出去”最早的,但发展速度很快。牡丹江垦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耕地相连,气候相似,作物相同,具有先天优势。目前,新友谊农场已经组建了13个分场,合作经营和自主经营面积达51万亩,累计生产粮食近10万吨,中俄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
 
  而放眼整个北大荒,到2013年底,各农场已经开发境外土地300多万亩,已经有43个农场、9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注册成立了33家境外公司,实现了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共同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世界粮食的供给总量,作出了新的贡献。
 
  从“本体垦区”到“影子垦区”再到“域外垦区”,北大荒的影响力和价值早已经不仅局限在其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者区域经济组织所能言尽。北大荒的改革,远远超出了北大荒和农垦系统的范畴,他坚持的是一种以国为先、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思路;他闯出的是一条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中国特色的国有农业发展之路。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