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室养殖过程中,由于空气流动缓慢且数量集中,放养密度大,若管
理不当,就会导致鳖发生各种疾病。因此,温室养鳖必须重视鳖病的防治。
一、传染性鳖病
1、红脖子病(大脖子病阿多福病)
病状 咽喉和颈部肿胀,头伸缩困难,腹甲有红色斑点,眼睛混浊发白
而转失明鳖。各龄鳖均可患此病。其中对稚鳖危害最严重。
防治 (1)发现病鳖则应及时隔离。换新水并要用石灰消毒。(2)用2
%——3%食盐水浸泡病鳖1小时左右。(3)注射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15
万单位/千克体重,轻者1次治愈,重者2——3次。(4)土霉素等抗生素拌
入饲料中投喂,剂量按每公斤体重第1天用0.2克,第2——6天减半,7
天为一个疗程。
2、腐皮病
病状 表皮溃烂,坏死或脱落,严重者颈肢体骨骼外露,鳖爪脱落。
防治 (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池水清洁。(2)用10ppm磺胺类药物或
抗生素浸洗病鳖48小时。(3)用上述药物注射15万一一20万单位/千克体
重。(4)0.5ppm呋喃唑酮全池消毒。
3、红斑病(红板病 腹甲红肿病)
病状 病鳖腹甲发炎红肿,遍身红斑,背甲也发展糜烂状增生物,溃烂
出血。
防治 (1)发现病鳖后及时隔离,并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注射抗生
素10万—一15万单位/千克体重。(3)用500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鳖10
——15分钟。(4)捕捉,运输时精心操作,不使鳖甲摩擦造成破伤。(5)在
引鳖入池之前,对受伤的鳖、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或用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
涂擦患处。
4.水霉病(肤霉病 白毛病)
病状 病鳖体表、四肢、颈部像长一层绵絮,食欲减退或拒食,厌躁不
安、体质消瘦。
防治 (1)病鳖放在干沙上晒太阳、一般连晒两天即可杀灭病菌。(2)
饵料中拌入适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3)更换新水用400ppm
食盐加400小苏打消毒水体,或用100ppm福尔马林或2ppm孔雀石绿消毒水
体。(4)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克煮成汁,全池泼洒。(5)捕捉过程中严
防鳖体受伤,注意空气的流通。
5、白斑病(毛霉病)
病状 病鳖四肢、裙边等处出现斑点,表皮坏死,产生部分崩解。发生
在咽部时,因影响呼吸而死亡。
防治 (1)生石灰彻底全池消毒,经常保持池内水色嫩绿色,可减少此
病发生。(2)收养捕捉和运输时,尽量避免弄伤鳖体。(3)在引鳖入池之前,
对受伤的鳖,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或用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擦患处。
二、浸染性鳖病
1、累枝虫病
病状 病鳖四肢、背、腹甲、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白毛。当池水呈绿色
时,鳖身体也呈绿色。
防治 用1ppm漂白粉溶液浸洗病鳖24小时。用2%一一3%食盐水浸洗
3——5分钟。
2、钟形虫病
病状 病鳖的背、颈、四肢附有白色纤毛状物。似绵絮状。寄生部位红
肿发炎,逐渐溃烂。病鳖神情不安,食欲减退,体质消瘦,游动缓慢,严重
时导致死亡。
防治 (1)及时全池换水,可预防此病发生。(2)用20ppm高锰酸钾溶
液,或8ppm硫酸铜溶液浸洗病鳖,每天1次,每次20分钟,一般一周后病
斑全部脱落,痊愈。
三、物理、化学和生理因素引起鳖病
1、脂肪代谢不良症
病状 病情轻时,外表不易识别,必须解剖方能诊断。当剖开腹腔时,
即能嗅到恶臭气,原来白色或粉红色的脂肪组织变成了黄土色或黄褐色,肝
脏发黑,骨质软化。病情重时,身体隆起较高,腹甲呈暗褐色,有浓厚的灰
绿色斑点,四肢,颈部肿胀,表皮下出现水泡样水肿,整体外观呈异样,行
动迟钝,常浮于水面,食欲明显下降。
防治 (1)保持饵料新鲜,不投喂腐败变质食物和存放过久的干食物等,
经常添加维生素E于饵料中。(2)不要投喂过量的高脂肪饵料,动,植物饵
料应搭配投喂,采用人工混合饵料则更理想。
2、水质不良引起的疾病
病状 病鳖四肢、腹部明显充血,红肿、溃烂以至形成溃疡,裙边溃疡
成锯齿状。
防治 (1)全部换上鲜水,几天后则自然痊愈。(2)定期换水应成为制
度,经常保持水体清洁。(3)注意通风换气。
总之,在鳖的病害防治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切实加强饵料,水体、
鳖体、食台的消毒等预防措施,以减少鳖病的发生,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