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单月上涨30%,生猪价格创五年来历史高点,猴年里的“二师兄”出尽了风头。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本轮猪肉上涨掺有人为“炒作”因素。那么,随着生猪价格跨过历史高点,未来将何去何从?
近日,很多人都在讲,吃不起猪肉了。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猪肉零售价近20元一斤,肋排最高近35元一斤,“疯涨”是老百姓和业内人士共同的感受。那么,本轮猪肉价格疯涨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是前些年猪肉价格低带来的供应不足?是天气及人为因素还是有资本在后面助推?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
现场
进口猪肉比“本地猪”便宜近半
昨日,北青报记者走访了望京地区几家大型菜市场和超市后了解到,这几家菜市场和超市的零售猪肉价格相近,分别是前后腿肉一斤17元左右,五花肉一斤18元左右,排骨肉一斤27元左右,最贵的肋排则卖到了一斤35元左右。
摊主告诉北青报记者,往年春节是猪肉价格的高点,一般过了春节就会降,但今年春节以后,猪肉的价格依然一直高居不下,“批发价就高,我们都是跟着拿肉的价格走的”。另一名摊主表示:“这是因为现在肉联厂收不到毛猪。”
北青报记者发现,在这些摊前购买猪肉的顾客并不多,一位摊主表示“现在菜啊肉啊啥都贵,没办法,菜不能不吃,那就少吃点肉。”另一位前来购买猪肉的顾客表示,自己最爱吃肋排,但是35元一斤的价格也让他犹豫,因此只买了腔骨和肋骨都有的排骨肉,一斤便宜8元。
另外,北青报记者在超市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相比“本地”的猪肉,进口的猪肉反而便宜一大截,如来自加拿大的猪肉肋排,仅售19.8元一斤,比本地的34.8元的肋排便宜了近一半。
调查
猪肉价格疯涨是被人为炒起来的?
根据农业部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猪肉零售价格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35.2%;活猪价格每公斤18.82元,同比上涨54.8%;仔猪价格每公斤40.68元,同比上涨101.3%。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轮猪肉价格疯涨不止?
“猪肉的价格跟炒作有关。”新发地市场宣传部詹家宝认为,猪肉价格主要是炒起来的,价格炒高之后很多农民和饲养场不愿意出手活猪,想把猪养到150斤左右再出手,这是一种“惜售”的心理。在肉价上涨的时候,养猪场一般愿意拖后几日出栏,一方面可以增加毛猪的单重,一方面又因为价格上涨可以增加收入。因此,猪肉价格上涨也掺有人为的因素。
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生猪存栏量低是造成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2014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利润微薄导致生猪养殖纷纷减少。截至2016年2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6671万头,较2013年高点的46856万头下降约21.7%,较2015年同期的38973万头下降约5.9%。”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则认为,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确实是由于供应端的供给不足造成的。“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了大量养猪场破产和退出,产能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环保的问题,从2014年初开始拆猪场,进一步造成产能不足。”
除了以上供应链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自然原因。去年12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世纪寒潮”,温度大幅下降,造成仔猪腹泻严重,成活率比较低。这就影响春节以后的肥猪供应,一些屠宰企业甚至遭遇了“断档”,收不到猪。
追访
政府要出手调控这轮猪肉疯涨?
前不久,在各微信群里流传着一条3月25日储备肉投放的消息,5省投放总量在1.85万吨,但是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不论如何,猪肉价格并未得到控制,时至今日,依然维持在高位。
对此,冯永辉表示,即使消息为真,那么2万吨对于弥补猪肉市场的缺口来说依然太少了。“储备猪肉实际上是企业的库存,一般是4至6个月的轮储周期。今年的形势一直不好,所以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储备,说白了就是没货,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并没有大规模投放的原因。”
回头看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猪粮比价进入黄色预警区域建议养殖场户勿过度补栏》,其中提到,截至3月9日,全国生猪平均出厂价格为每公斤18.62元,同比上涨52.8%;猪粮比价为9.13﹕1,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猪粮比价”是指活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它是衡量猪肉价格的一个重要指标。猪粮比价越高,说明养殖利润高,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越高。同时,这也是政府进行猪肉价格调控的最主要参考因素。据了解,猪粮比价的绿色区域为5.5:1到8.5:1,而近期,生猪价格超过10元一斤,玉米的价格约9角一斤,猪粮比价已经超过10.5:1。
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规定,适时启动调控预案,努力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在这份调控预案中规定,当猪粮比价处于黄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
关注
疯涨的猪肉价格何时回落?
冯永辉介绍,现在供应端的补栏开始恢复,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据他预测,传递到终端的供应至少还要10个月以上。他预测,今年9月以后,可能会迎来一轮价格的下降。而詹家宝则认为,目前猪肉的价格基本已经达到一个历史高点了,但是他表示,此次的涨价与往年相比周期性不明显,其中可能有人为因素,因此无法预测后续价格的波动。
事实上,除了政府投放储备肉和养殖户的补栏之外,还有增加进口肉,对低保户、大学生等群体加大补贴等措施。但是,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调控政策出台。
与北青报记者在超市中看到的猪肉价格类似,冯永辉表示进口猪肉价格确实便宜,几乎是国内的一半。但是“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填补中国的缺口,中国的猪肉市场是5000万吨的规模,而全球的猪肉贸易量才600万吨”。虽然国家已经在提高进口肉的比例,1月份同比增加了66%,2月份同比增加了110%,但是依旧供不应求。
同时,上述专家表示,在2013年至2015年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许多养殖场、屠宰场都处于亏损或薄利状态,这对于生猪市场是很大的打击。目前猪肉价格走高,以市场调节的方式刺激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是好事。此时如果盲目进口,可能会进一步打击国内养殖户的积极性,短期内猪肉市场反而难以调节恢复。
财经观察
不要让“猪周期”循环上演
在养殖业内,有这样一个“猪周期”,大致的轨迹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通常2到3年循环一次, 很多养殖户已经摸索懂了猪周期,但散户农民需要提高警惕。
一个不断出现的经典场景今年再现:猪周期。
从去年开始,猪肉价格进入一个上涨的轮回,到今年这个时点,因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备受关注。就在昨日,资本市场上大多猪肉概念股都已疯狂,龙大肉食、新五丰、广弘控股、唐人神等个股悉数涨停。
显然,涨幅过大的猪已经不再只关乎吃肉的问题,资本开始大力关注的背后正是由于猪价和CPI的密切关系,和通胀与国家货币政策的密切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猪肉价格还会否继续上涨、何时会下跌则具有除了吃肉之外的更多意义和价值。
源头
生猪价格涨幅超30%“去年毛猪价格在8块左右,现在都已经卖了11到12块一市斤了,今年又到了价好的年份,村子里面养猪多的人今年赚钱了,不用再亏了。”老陈如是告诉记者。他是会泽乌蒙山脉中的普通农民,他今年家里有两头猪可以出手。
源头的价格上涨同样导致终端价格水涨船高,4月5日早上,在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猪肉专门区,虽然还是早上,生意稍显冷清。在这里,当天的猪肉前腿价格41元每公斤,五花肉39元每公斤,排骨已经高达53元每公斤。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广泛关注。云南天兆隆升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先生说,这个猪价的上涨从去年4月份左右开始启动,到目前为止涨幅已经在30%左右,至少在今年内,生猪价格不会下跌。
与云南一样,全国生猪价格同样是坐上了火箭,甚至比云南涨幅更大。中国生猪预警网的数据显示,3月22日,瘦肉型生猪出栏价格更是达到19.79元/公斤,突破2011年6月的历史最高点,而去年同期瘦肉型生猪出栏的价格有的还不到10元每公斤,同比上涨幅度超过60%。
事实上,本次价格暴涨可谓典型的猪周期的体现。“猪周期的存在是市场的失灵、信息传导机制的问题,生猪养殖有一个周期,而农民没有充分的信息帮助,过去常常是低位退出高位杀入,不过,大家都正在变得更聪明,因为猪的价格周期太明显了,大家逐步看懂了。”一位具有20多年经验的养殖大户告诉记者。
纵观本轮猪周期,2012年和2013年生猪饲养户保本微利,2014年陷入严重亏损,每出栏一头猪亏近百元。2014年和2015年两个春节消费高峰期猪价不涨反跌,严重挫伤了饲养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猪产能深度调整,产能下降后必然孕育了本轮上涨。
提醒
高位进入蕴含较大风险“今年的价格有望维持,至少在年前价格不会跌。”云南天兆隆升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先生认为,与以前相比,本轮价格调整有两个特殊之处,一个是农户正在退出养猪市场,二是受环保条件的要求,很多猪场都在搬迁改造。这两个因素一个是长期因素,一个是短期因素,但是都限制了生猪供应。
光大证券昨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目前猪粮比处在历史高位,养殖户的利润逐渐走高的情况下,未来养殖户将加大补栏的力度。但是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然处在历史低位。从补栏到生猪大量上市仍然存在一定的时滞。预计生猪价格在年中之前仍会存在温和上涨的可能。预计三季度随着生猪大量入市,价格会出现回落。
从宏观来看,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速度开始加快,同比增长7%。市场机构卓创资讯针对全国100个万头猪场的监测数据显示,小猪的比重也在升高,占到了整个育肥猪的23.4%,这意味着,半年后,生猪的出栏量将明显增高。从全年走势看,由于当前基础产能偏低,生产恢复需要一定时间,预计全年生猪供需将偏紧,生猪价格将维持高位。但在出栏逐步增加、养殖成本下降、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暴涨。
农民正在逐步退出养猪市场得到多位农民的证实。老陈说,平均下来看养猪取得的收益很少,有的年份亏有的年份赚,从收益看根本划不来,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养一头猪要一年,还不如出去打工。
养殖散户的离场,专业养殖企业的进场,将逐步减弱猪周期的影响。然而要真正破除猪周期,更需要政府在信息传导机制上的作为,特别是生猪期货这样的金融工具的推出。然而,尽管已经提出多年,目前仍然无实质性突破。
此外,在当下这个节点,仍有业内人士提醒,虽然一些人在退出养猪市场,但是这些年来猪周期的出现,其实是农民的盲目性,这个高位的时候更需要提醒是高位进入的风险,因为养殖有个过程,等你养出来了,高位过后价格已经下跌了。
资本
闻风而动,猪肉概念股暴涨
生猪的价格暴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在资本市场刮起了一阵旋风。
昨日,猪肉概念股气势如虹,龙大肉食、新五丰、广弘控股、唐人神等和猪肉相关的概念股强势涨停,这亦可以看出资本对其的青睐力度。
从昨日的资金流向看,这些个股的涨停,单日累计就高达数十亿资金的流入。
不仅是股票市场,在期货市场上同样有投资者在觊觎猪肉上涨情绪带动下的操作机会。从大宗商品的角度来看,豆粕是与猪肉关系最为紧密的大宗商品之一。数据显示,同样是饲料,玉米饲用消费占到总消费50%-60%,豆粕饲用消费占到总消费90%以上。同时猪肉与鱼类替代性较强,也提升了其饲料菜粕的关注度。而近期豆粕、菜粕都被投资人大幅增仓。
对于浸淫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猪肉概念股的关注,显然不是为了弥补自己多花钱买了猪肉,而是猪肉价格上涨有着更深层的经济机理。
猪肉价格与CPI走势可谓密切相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和2月CPI分别录得1.8%和2.3%,较此前大幅上扬,其中寒潮和春节因素造成的蔬菜价格和猪肉价格上涨是主要因素。
而CPI这样的通胀指标关乎整体经济形势,CPI的走势则是决定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对宏观经济数据异常敏感的投资人自然异常关心猪价的上涨。分析人士指出,在通胀来临之际,商品投资是投资的最佳选择,春节之后,大宗商品集体出现强劲反弹的原因之一,CPI数据与商品价格互为因果出现正反馈。
因此,清晰的逻辑就是,猪肉价格影响CPI,通胀影响货币政策走向,而货币政策直接关乎资金流动性,流动性直接关乎资本市场的走势。
影响
猪价不会大幅推高通胀水平
既然资本如此关心猪肉价格,那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和价格涨势,猪肉价格对通胀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
根据测算数据,2015年猪肉在CPI中的权重约为2.9%,也就是说猪肉价格上涨1%将会带动CPI上涨0.029%左右,猪肉价格34%的上涨也就带动CPI的1个百分点上涨率。经过2016年的调整,猪肉价格的权重在变小。
“对于周期来说,有一个比较关键的观察点就是仔猪价格,如果仔猪价格开始普遍上涨,那就要小心了,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进入,这个时候猪肉价格涨幅开始缓慢,然后逐步停止。”上述拥有20多年经验的养殖户说。
从宏观看的逻辑则是这样,如果猪价持续坚挺,将会推高平均CPI水平,但是如果养猪业补栏回暖和仔猪价格上涨,也表明供给端已趋向积极,意味着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有限,同比增速可能呈递减趋势,从而对CPI的拉动作用也会递减。
光大证券昨日发布的研报指出,从相关关系看,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猪肉价格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后者一般滞后前者5个月左右时间,基本上为仔猪的生长周期。同时猪肉价格对CPI的同比拉动和CPI食品分项中猪肉项保持高度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推测猪肉价格的变化,从而得到CPI食品分项中猪肉的变化,最后可以推导出猪肉价格对CPI整体的拉动作用。从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来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猪肉对CPI的带动基本在0.5个百分点左右,对目前2.3%的通胀水平影响不会变大。
招商证券分析师指出,在高货币存量下,通胀预期较为脆弱,3月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和仔猪生猪价格指数的超预期上行,令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加剧。4月份气候回暖后蔬菜价格可能回落,能繁母猪或已接近拐点,通胀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望放缓。
、一年平、一年亏”就成了养殖户们的“魔咒”。
乍一看,这样的调节十分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规律。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在这种带有“滞后性”的市场调节中,有一部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这样的悲剧在周期性地循环上演。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也就是说,只有先行出现了价格的波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才会随时扩大或减少商品的供应。因此,供求不平衡影响到价格本来就存在时间差,从作出决定再到见效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养殖业的特性又决定了从仔猪到肥猪的生长周期很长,导致这一行业的市场调节更加滞后。
2013年到2015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之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倒闭,这就造成了生猪供应的减少,而现在随着猪肉价格的持续走高,补栏的养殖户越来越多,或许会带来下一轮的价格下跌。但是,我们并不愿看到下一个“猪周期”的上演。或许,不让“猪周期”继续上演的方式,除了对养殖户进行市场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不能盲目跟风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也要进行科学的、带有预见性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