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图片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推荐图片
1 / 1

福建周宁高山马铃薯成农民致富新“引擎”

日期:2015-03-13     点击:155    评论:0    查看原图
简介:












  “今年的马铃薯很好卖,5斤装一箱,每箱卖到18元。近两个月来,我已卖出1500多箱,净赚1万多元。”3月8日,周宁县“高山明珠”生态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建锋高兴地告诉笔者,马铃薯值钱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
 
  周宁话管马铃薯叫“乌蛋”。据《周宁县志》记载,该县于民国初年引种马铃薯,杂交水稻推广前,马铃薯是当地的主粮之一。在周宁县农村,每到春秋季,家家户户都要开田垦地,在村前屋后种起马铃薯来。随着该县农业部门不断种植筛选新品种,马铃薯的口感品质不断提升。这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特产,如今广受乡邻、游客的青睐,更开启了山民的致富门路。
 
  家常菜
 
  游子舌尖上的乡愁
 
  2日18日,除夕夜,周宁县七步镇竹下村张灯结彩,年味十足。村民叶建锋家中的年夜饭有些特别,十多个菜品、汤羹中都含有马铃薯。他告诉笔者,返乡前,乡亲们念叨最多的就是家乡的特产马铃薯,今晚特意摆起了马铃薯宴招待亲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儿粮食紧缺,家家户户都靠马铃薯来填饱肚子,所以我们对马铃薯也特别有感情。”叶建锋说,村里许多农户都有种植马铃薯,产量很高,现在马铃薯仍在大伙儿的餐桌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远离家乡,乡愁就是记忆中的那道家常菜,吃的就是那一口年味与乡愁。”刚从福州返乡的妹妹叶青霞说,去年端午节,哥哥从老家带来刚出土的马铃薯,吃起来特别有家的味道。
 
  周宁马铃薯由于种植地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比一般马铃薯的淀粉含量高许多,黏性很好,能制成粿类,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周宁马铃薯做法也很多,可以煎、炒、炖等,也可以用来下火锅,久煮不糊汤。这也使得周宁马铃薯得以走出高山,受到城里人的欢迎。
 
  “现如今,在外经商、务工的人多了,不少人怀念家乡马铃薯的纯正风味,专程买了带到上海、江苏、广州等地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叶建锋说,他察觉到马铃薯等土特产销售的商机,便组织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每年的销售量都很大。
 
  山里货
 
  游客青睐销往各地
 
  “青山绿水乡愁浓,人鱼同乐八百年。”春节期间,静谧的浦源古村迎来客流高峰,一路游人如织,笑语如莺。“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农家土菜也一样可口。”正在鲤鱼溪畔一家山庄就餐的福州游客江先生说,“特别是周宁马铃薯,早就名声在外,吃起来口感确实好。”
 
  山庄负责人汤建霞说,春节期间,每天要接20桌订单,马铃薯基本是外地游客的必点菜。马铃薯饼、马铃薯丝等都是当下的时令菜。“有些客人吃得意犹未尽,还会到周边村子里买几斤带走。”她笑着说。
 
  “山林里宝贝众多,起初大家谁也没想到马铃薯能带领大家发家致富。”邻村溪坪村村民郑旺传说,别看客人们每次来只带一点,人数多了,也很可观。
 
  老郑今年50多岁,原本家境一般,几年前加入合作社,开始从事马铃薯种植销售。如今规模不断扩大,去年秋季种植的10亩马铃薯,产量达到1万公斤,仅这一项就增收了2.4万元。
 
  现如今,周宁县旅游业、农家乐日渐兴起,高山马铃薯也从农家走向了城里的大市场,被崇尚“有机”生活观念的城里人拾起。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周宁县薯农兴起马铃薯种植热潮,当地9个乡镇都有种植马铃薯,总种植面积达2.28万亩。
 
  创地标
 
  品牌增值提身价
 
  周宁马铃薯的名声虽响却传不远,对内没有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统一等级分类,对外品牌宣传不足、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导致市场占有率较低。如何破解马铃薯发展瓶颈,带动薯农致富成为周宁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课题。
 
  周宁县农业局副局长张万庭告诉笔者,当地通过“提质量、创地标、扶龙头”等措施,引领薯农走品牌塑造之路。
 
  县农业局首先从科技示范破题,通过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分别在上洋、坂头等地建立马铃薯种植实验基地,总结出适合周宁不同气候类型和区域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重点推广了坑种垄作、马铃薯茶园间套种等技术。并每年从省农科院引进1-3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筛选优质品种。该县还先后出台《优质高产马铃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鼓励农业发展优惠政策方案》等扶持政策,对种植50亩以上的马铃薯种植大户,给予补助。今年,该县农业、工商等部门正积极争创“周宁高山马铃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公共品牌……
 
  “新品种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口感好,市场上受欢迎,为我们这些农民打开致富门路。”紫云村薯农李成登对马铃薯的变化感受深刻:“近十年鲜薯价格从每公斤2元升到6元。打出‘高山马铃薯’的牌子,每斤多卖几毛钱还供不应求。”
 
打赏
更多>推荐图片
0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