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蚌埠市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及增产技术攻关,全年粮食总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丰”。记者昨日从市统计局农业科获悉,今年蚌埠市全年粮食总产275.51万吨,比去年增长4.52%,总产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粮食播种总面积达705.3万亩,增加2.75%。
“连年高台增产,科技依然是主要驱动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进一步提高关键技术的覆盖率,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实现科技增粮。”市农技服务推广中心副主任贾利萍在采访中说,粮食生产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步伐加快,蚌埠市已逐步探索出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集成组装配套增产技术模式,强化装备技术上革新,向良法良制要效益。
天气因素复杂多变、病虫害多发趋势明显,这些无不传递着高产稳产的压力。这几年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市小麦增产丰收的主要病虫害之一。特别是今年,小麦抽穗扬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蚌埠市在地小麦赤霉病呈现重发态势,由于防治及时,用药对路、宣传得力,以“一喷三防”为核心关键技术保住了全市夏粮丰收大局。今年八月,正值玉米水稻灌浆的关键期,长期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一度给在地秋粮产量造成威胁。但各地实施玉米振兴计划和水稻提升行动,强化农技服务,突出抓好关键田间管理措施落实,减少了因灾损失,取得了秋粮丰收。
从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到“一喷三防”补贴,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强化,一项项惠农大礼包接踵而来,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补贴政策更加精准,指向性更加明显,逐渐增加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的同时,在补贴环节、对象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谁来种地”的追问一天比一天迫切。今年秋季,全市土地流转突破193万亩,规模种粮趋势明显,土地聚合产生的规模效应显现,平均单产高于普通农户,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粮食丰产高产稳产的潜在增长点。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全程生产,成为适度规模种粮的重要载体,促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与组织化,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如此,全市290万亩粮食核心示范区和31个农业部万亩高产示范片,集成技术和物化配套,示范区投入聚集效应、技术集成效应、示范带动效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