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城市、农村的供水、能源供给、工业和服务业,还可能会扰乱当地经济并让居民遭受财产损失,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1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的通知。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个国家专项规划,该规划首次提出建立分类指导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政策,针对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确定了差别化的减缓和适应气候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
今年发布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研究结论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与所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城市中心均在增加。
城市、农村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在增大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3%,在城镇生活的人口超过7亿。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IPCC第一次至第四次评估报告,对于气候变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定量化。更多的文献从多方面展示了证据和新发现来评估影响。而第五次评估报告更是将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风险和适应作为一个章节单独进行评估。”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主要作者之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姜彤说。
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与城市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正在增大,将对城市居民、当地经济、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带来广泛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将给城市地区的水和能源供应、下水道和排水系统、交通和电信等基础设施系统带来广泛的不利影响。“对于那些与城市地区灾害相关的关键气候变化因素,在当前城市的适应能力水平下,其风险等级从目前到近期呈增加趋势。如果城市具有高适应能力水平,这些风险等级将显着降低。”国家气候中心刘绿柳副研究员告诉记者。
对于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更容易遭受多种非气候压力,包括农业投入不足、土地与自然资源政策问题和环境退化问题。气候变化对农村地区的主要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淡水供应、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等方面。
“第五次评估报告基于更多文献的证据有了新发现。”刘绿柳说,“除了极端事件造成的风险,非气候压力和多方面不公平引起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不同造成了气候变化风险差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或其他方面被边缘化的人群更脆弱。”
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部分关键和正在出现的全球气候风险集中在城市地区。热胁迫、极端降水、滑坡、空气污染、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将对城市地区的居民、资产、经济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城市‘五岛效应’,包括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刘绿柳介绍道。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在低、中收入国家的增多,生活在非正式定居点的高脆弱城市社区迅速增多,其中很多人位于极端天气的高风险区。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的状况、提高住房质量及建设有恢复力的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着降低城市地区的脆弱性和暴露度。
而农户与社区的结构特点以复杂的方式影响气候变化脆弱性。“由于在土地、劳动力市场、非农业创业机会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地区妇女脆弱性高于男性。牧民和渔民的生存通常依赖于自然资源,对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政策高度敏感,脆弱性高。没有土地或劳动力的弱势群体,包括女性起主导作用的家庭也属于高脆弱群体。”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马世铭研究员介绍说。
开展城市、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刻不容缓
面临城市气象灾害,特别是内涝灾害加重的严峻形势,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加强城市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建设;同时,决策者应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在气候变化适应中起着杠杆作用。城市采取的措施对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城市适应为增量和转型调整、向着具有恢复力和可持续的轨道发展提供了契机。对于增加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以减灾为核心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是适应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的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的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着降低城市地区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和脆弱性最高的人群来说尤为如此。“生态系统适应也是城市恢复力的一个关键贡献因子,与有效的城市食品安全相关的适应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脆弱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低收入居民。”刘绿柳说。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08年以来,“低碳城市”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建设的新标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等八市为第一批试点,2012年确定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和石家庄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第二批试点,低碳试点在全国全面铺开。
“包括无锡在内的一大批城市,通过对自身的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分析,汲取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考虑未来气候承受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建立起了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特点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国家气候中心苏布达副研究员介绍说,成都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低碳经济模式,大连积极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深圳、德州等地纷纷抢跑“中国第一低碳城”,各城市努力赢得“低碳城市”的名片。
而农村面临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气象灾害影响,需要加强基于影响的早期预警、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等工作;同时,需要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规划。
“许多农村地区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如通过种植结构调整、野生资源利用、多种经营方式以及与非正式机构共担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来应对气候波动的影响。”马世铭说,在某些情况下,农村能够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和网络来适应气候变化。当单个农村家庭团体无法适应时,政府或其他外部力量必须帮助他们,或者规划和实施适应措施。
与城市地区相似,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建设同样可以降低农村地区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但农村地区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一些地区可能存在适应前提条件难以满足、适应支持难以获得、适应措施难以实施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等在内的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的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比如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比如景观变化和稀有资源冲突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