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常州“幸福树”是一个系统工程。宜居环境是枝叶,只有不断提升常州宜居度,才能让常州“幸福树”的枝叶更加繁茂。
在第40个植树节之际,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在广泛组织全民绿化的同时,再次吹响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集结号”,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统领,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汇聚绿色发展优势,努力打造精美常州,建设“精美园林、文化园林、智慧园林、幸福园林”,为常州市民创造更加生态的宜居宜业环境。
40载全民植树,绿满龙城
2018年3月12日,是第40个中国植树节。
如果日历倒翻,时间回到第1个植树节前,那时候的常州可以说鲜见绿色。
市园林局的退休干部杜建平1979年元月到当时的园林管理处参加工作。他回忆,他刚到没多久就碰到第一个植树节,但那时候搞绿化没地也没钱,园林绿化工作推进得有点艰难。
“没有一处街头绿地;只有几条城市主干道是一条路+两行树,次干道基本都没有行道树;许多老旧居民区寸绿不生,居民区的绿化覆盖率不到5%。”杜建平说,“但那时要搞绿化,常州没有山、没有河滩,没有地方可以种树,第一个植树节好像是在红梅路边上的滨河地带种了一些树,那是常州第一条种常绿树的路。”
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吹绿常州,全民植树的热情一天天染绿龙城。经过见缝插绿、全民植绿、规范管绿、规划扩绿几个时期的绿化建设和发展,今天的龙城绿意盎然。
1982年春季,常州政府发出“见缝插绿”的号召,兴贤巷、古村、周线巷、西下塘等街办居委会发动群众,清理里弄边角零星空地,建设街坊绿地、“弄堂花园”。
1996年,市政府规划在城区及外围建设5条林荫带、5块大绿地、5处大花坛、5个小游园和5条绿化示范路,并和37个单位签订责任书,部门联动实施环境绿化工程。最终,1997年底提前一年基本建成“五五”环境绿化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指标突破30%大关。
2006年起,市委市政府跳出建成区范围,城乡联动对高速公路、环城公路、国道、省道、河道及集镇绿化、村庄绿化、企事业单位绿化、居住区绿化等统筹规划,基本建成了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常州生态网络。当年实施“八路八口”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新增城乡绿地1235.61公顷;2007年实施“八路八口四河”绿化建设工程,新增城乡绿地2338.8公顷;2008年实施“城乡绿化十大工程”,新增绿地面积4223.77公顷,常州“绿值”越来越高。
常州市不仅新建、扩建公园,还打开公园围墙,所有公园、绿地对市民免费开放,让市民充分享受城乡绿化的成果。
“老园林”杜建平很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常州不仅绿量早已赶上那些基础好的城市,而且我们的公园管理很先进,绝对是全国领先。”
集约节约造绿,生态发展
绿化,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
新时代,城乡绿化建设亦有新要求。
常州市在2008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再次瞄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2019年努力创成“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2021年,努力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局长薛晔表示,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进阶”,生态的理念至关重要,“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也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常州市将突出集约、节约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打造生态的、低碳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城市。
家住文亨花园的市民朱先生,去年年底发现小区外的运河边变成了可以散步休闲的慢行绿道,慢行绿道不仅保留了原先的大树,还新增了不少植物,不过现在种植的植物大多选择的都是易成活、低成本的乡土树种,如法桐、榉树、朴树、榆树等,与花卉相结合创造出鲜明的季相景观。
市园林部门去年牵头负责的花园城市建设项目,也遵循增色添彩与便于管理、节约成本并重的原则,在新建城市绿地中,严格控制使用的苗木规格,胸径大于15厘米的速生树种乔木数量和胸径大于12厘米的慢生树种乔木数量在乔木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得大于10%;在核心区花园城市建设工程中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花钵、铝合金花箱等耐用容器,减少后续维修成本;在高架绿化提升工程中,更多采用垂丝海棠、紫薇、腊梅等乡土花灌色叶树种、地栽多年生花草、耐荫地被;并开展了自衍花卉布置工程,不仅种植成本低,而且来年可再次开花。
市园林局城乡绿化综合处处长谢星安告诉记者,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将在节地、节水、节材的基础上,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能耗,将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0分钟服务圈,造福百姓
春节前,春江的民俗公园建成开放了。当地居民曹留琴说,“我小时候春江只有农田,没有公园。就是五六年前,带孩子去公园也要到市里,不管是青枫公园还是红梅公园,对于我们春江居民还是有点小远的。现在公园建到家门口,真的太方便了!”
为民造绿,让百姓更方便地享受城乡绿化的成果,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追求。常州市在去年建成皇粮浜湿地公园和30个社区体育公园等项目的基础上,今年还将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六大工程”,在推进新老运河等重要河道两侧生态绿道、亲水廊道建设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便民亲民的社区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让公园动起来,让群众乐起来。
同时,常州市在免费开放所有市政类公园绿地的基础上,今年还将有序推进公园绿地提质改造。“2018市民赏花月历”不仅新增了4月份的凤凰公园杜鹃花展,各公园都以打造“精美园林”为特色,进一步优化了公园景观及服务设施,红梅公园完成了半山亭景区樱花林的景观提升;人民公园结合地被植物更新增设了“花漾树池”;圩墩公园完成了湿地花溪景观效果提升和鸢尾花园建设;东坡公园对牡丹园景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新建了紫藤长廊;青枫公园着手实施了海棠苑、药用植物园、芳香植物。通过对存量绿地的改扩建,将进一步提升绿地的公共服务性,实现市民可进入、可游憩、可观赏,确保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更好打造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
数读
40年“绿值”巨变
◆1980年,城市绿地面积1.61平方公里,其中公共绿地仅0.56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47平方米,绿地率5.78%,公园4个。
◆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14.41平方公里,其中公共绿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5.63平方米,绿地率20.9%,公园13个。
◆2017年,城市绿地面积103.87平方公里,其中公共绿地28.0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4.85平方米,绿地率39.1%,公园90个。
试点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
常州被列为全省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城市,在第40个植树节之际,为大力倡导全民爱绿护绿,常州市不仅组织了亲手挥锹培土的市民现场义务植树活动,还进一步丰富了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市民朋友可以认养绿地树木,也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捐赠植树、护绿活动,还能通过寓教于乐的移动互联网小游戏,增强绿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