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水产养殖方兴未艾,发展水产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产业转型的新途径。不过由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当下我省农村地区的水产养殖业存在规模零散、产品优势薄弱、市场竞争力低下等短板。因此,针对产业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强提升,才能推动农村水产养殖业的顺利发展。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水产养殖高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规模上见效益是一条更为可行的出路。长期以来,我省农村多是一些小而散的养户,养殖技术落后,在产品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难以科学控制养殖成本,势必无法有效提升养殖效益。应该鼓励引导小型养殖户向专业合作社转型,抱团发展,壮大规模,发挥有技术、有经验的养殖户的带头示范效应,在产品选择、养殖技术以及市场渠道上走统一化的路子,这样才能提升农村水产养殖抗风险的能力,创造更大的效益空间。
在实现规模养殖的基础上,还须在发展模式上取得创新,才能进一步突破产业困局。创新包括品种、技术、管理和营销等各个环节。目前,安徽省不少养殖户创新思路,通过“稻渔混养”模式,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现实中,养殖户们可根据市场走向,适时调整养殖品种,引进全新的养殖技术,提升产量和品质,同时,借助电商等销售渠道,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业管理部门要做好规划与引领,做强农村水产养殖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预期,引导养殖户在品种和规模上做出适时调整,避免盲目跟风;其次,要对养殖技术进行总结提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的水产养殖模式;最后,要协助养殖户进行品牌建设,形成品牌影响力,扩大产品优势,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