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安康:“客菜”缘何“长驱直入”?

   日期:2017-07-12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219    评论:0    

  受客观原因所限,安康一直是蔬菜“主销区”,而非“种植区”。在安康中心城区蔬菜交易市场,多年存在这样一条规律:冬春季“南菜北调”和夏秋季“北菜南调”。当雨季降临,本地菜供应“由旺转淡”,以兰州包心菜为代表的高原夏菜,则长驱直入。

  业内,把来自国内主要蔬菜产区的外地菜称为“客菜”,而来自安康中心城区周边农户和蔬菜基地的菜,称为“地菜”。据市商务局相关统计数据,仅从安康两大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全年供应量看,“客菜”占据安康蔬菜批发总量的70%,其余30%是“地菜”。

  近日,记者前往安康宝业综合农贸市场调查。孙远兵是市场B3号经营大户,卖菜二十余年,在他心里,装着一幅蔬菜供应地图,供应区域应季而变,由他经手的蔬菜,大多来自成都、云南、湖北等地,其中产自云南的大棚蔬菜,一年卖到头。

  据采访了解,蔬菜供应在不同季节来源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安康的冬季蔬菜供应,主要指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以“客菜”为主,产自云南、四川等地的“客菜”源源不断供应安康市场,品种既有白萝卜、胡萝卜、土豆、西红柿等大路菜,也有冬瓜、茄子、尖椒等应季菜。到了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地菜”进入产销旺季,这期间,外地菜供应相对减少。

  6月中下旬至10月底,是安康本地蔬菜传统淡季,这时正逢成都、湖北等地夏菜上市旺季,甘蓝、青笋、芹菜、娃娃菜等80多个品种进入安康市场。此间,市民消费的蔬菜10%来源本地,90%来源外地。本地菜生产淡季品种只有6、7种,市民消费的蔬菜90%靠外地供应。全年平均下来,本地菜与外地菜比例为3∶7。

  宝业综合农贸市场经理答安军表示,作为安康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之一,该市场蔬菜成交量稳定在年20万吨,其中7成来自全国各蔬菜主产区,包括山东、成都、云南、福建、海南等地。

  在市场走访一圈,记者发现,挂着成都、山东、河北等外省外地牌照的运菜车随处可见。菜贩王功义说,现在本地种菜农户越来越少,每年收成不稳定,效益又低,所以种菜的人越来越少。以今年萝卜为例,种萝卜的季节雨水较少,导致蔬菜长势不良,产量低,批发价格还相对偏高,而外地萝卜批发价格低,质量稳定,在批发市场拉货,当然更愿意进外地菜。

  在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困惑的同时,超市也无奈走着舍近求远的路子。中心城区万友水果蔬菜超市采购总监告诉记者,本地产的蔬菜往往在品质、品相上参差不齐,不符合超市采购标准。除质量、品种上的不足,还有价格上的差异。从超市采购角度来说,当然愿意就近采购,蔬菜是易耗品,最怕长途跋涉。

  为此,该超市与安康周边一些菜农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保持了良好合作关系。但合作中最大困惑,还是蔬菜品种太少,太单一。超市蔬菜单品一般有60多种,本地能供应的只有7、8种,最多时也只有10多种。

  早在20年前,杜荣安就在安康搞蔬菜种植,他是汉滨区东坝人,家里种了30余亩菜园,产品有黄瓜、茄子、青菜等本地蔬菜。那会儿安康蔬菜基地不多,本地菜产量也少。后来随着城区对本地蔬菜需求量增加,杜荣安一边搞蔬菜基地,一边收购当地农民蔬菜。杜荣安介绍,去年他向城区一家超市供应蔬菜7000吨,像春节需求旺季,每天供货3000到4000吨,能基本满足城区2万户家庭需求。

  杜荣安坦言,从总体看,安康蔬菜种植规模较低。本地菜量少,但优势很明显,一是新鲜,很多市民愿意购买新鲜本地菜;二是质量好,因此比外地菜至少贵两成。不论是“客菜”还是“地菜”,减少产销环节,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稳定菜价,这是市民喜闻乐见的。

  从养生学角度来说,多吃当地当季蔬菜有利健康。从促农增收角度来看,种植蔬菜周期短、见效快,是值得鼓励的发展项目,从平衡市场角度说,本地菜大量进入市场,可抑制高菜价。通过记者采访了解,为何本地菜会越来越少?种植效益低、种植面积萎缩是阻碍本地蔬菜发展的重要原因。

  市区一农贸市场外,一位摆摊卖白菜的菜农告诉记者,他家种了1亩多白菜,自己挑到市场最贵也是1斤一块多钱,卖不上价,1亩能卖个千把元算不错了,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容易,现在他们村基本没人种菜了。

  一位从事蔬菜销售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蔬菜种植不像水果和粮食,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菜价又不稳定,种蔬菜的企业发展艰难。特别冬季,日照少、产量低,即使大棚蔬菜也不能保证大量上市,这就是在市场上不容易买到本地菜的原因之一。

  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文广认为,面前安康市场本地菜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专业菜田挤占严重。蔬菜生产对土地和生产条件要求较高,土壤培养改良时间较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近年来,由于城市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专业菜田受到挤占,面积超过万亩,严重影响蔬菜生产供给;二是蔬菜产业发展投资少。过去设施大棚和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有一定资金支持,资金数量占总投资的2——3成,而占蔬菜生产总量60——70%的露地和高山蔬菜,没有投资,基础设施差,完全靠天气条件生产,生产随意性大;三是品种杂、规模小。安康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南北方人饮食生活习惯兼有,对食材品种要求多,南北方蔬菜基本都能生长,种植品种较多,但生产规模小,除自然条件外,农民种菜积极性不高,种菜收入不如打工或从事别的行业,只能眼睁睁看外地蔬菜抢占本地市场。

  “菜篮子”是事关民生的大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促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菜农单打独斗很难规避市场风险,而“抱团”发展不仅有利于蔬菜产业壮大,还能降低成本,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这也是我市蔬菜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平时市场供应,又丰富市民餐桌。

  在这一点上,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了个好头。公司总经理刘瑞红经营着2200亩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在安康市区设蔬菜直销店42处,建成库存700吨的蔬菜保鲜储存库1座,配套冷藏车1辆,蔬菜配送车6辆,建设蔬菜加工车间1200平方米。目前,他计划投资2210万元,正着手准备今年基地扩建,打造富硒蔬菜大棚300亩,新建蔬菜直销店6个,让更多市民吃上本地菜。

  本地菜供应形势正在逐渐发生好转。据市农技中心相关人员介绍,从大数据分析,与同期相比,2016年我市蔬菜长势较好,销售顺畅,菜农效益稳定。特别是去年6月到8月,本地新鲜蔬菜大量上市,既丰富了市民“菜篮子”,也平抑了市场菜价。

  根据安康消费需求和立地条件,我市近年来确定“做优设施菜、做强高山菜、做精露地菜”工作思路,设施大棚重点开展菜、果与马铃薯搭配种植,实现分期和错时上市,避免单一和集中蔬菜生产造成的滞销;高山菜发展马铃薯—玉米—秋菜种植模式、返季节十字花科蔬菜等,发挥高山区凉爽气候优势,做大安康特色马铃薯,弥补淡季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露地菜重点抓好莲藕、叶菜和茄果类等蔬菜的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生产,增加商品率,提高菜农收入。

  另据了解,目前我市根据消费市场需求,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至2016年底引进蔬菜新品种和特色瓜果85个,新技术2项。

  专业人士认为,保护蔬菜地域品牌十分重要。比如石泉白菜、镇坪土豆等蔬菜虽产量低,效益不高,却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品种,除了经济效益外,它们还承载着独特的人文情怀,是当地人怀念和钟情的菜品。由于市场效益萎缩,一些地域特色菜逐渐退出市场,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城市留住这些特色蔬菜品种,也为市民留下一些难忘“乡愁”记忆。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