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薄、肉质肥美、汤汁浓鲜、口味独特上乘,“百味之冠”……这是人们对胶州湾蛤蜊的评价。随着海域水质的不断改善、苗种的改良,胶州湾蛤蜊的品质提升,从育苗到生长、销售,每个环节都要详细记录。正是这些严格的规范,“胶州湾蛤蜊”品牌叫响全国。
多次淘洗 保证新鲜入市
胶州湾蛤蜊历来是人们喜爱的海产品。当地渔民回忆,胶州湾内很早就有蛤蜊,但早些年比较少,面积和产量是通过自然繁殖逐年多起来的。据《崂山县志》记载,自1964年开始,崂山县红岛公社封滩养殖蛤蜊2000余亩,当年起即向国家交售,其中部分供外贸单位出口,因此真正规模外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如今,城阳区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达7.5万亩,一年的产量可达十几万吨,当地加工蛤蜊的厂家有50家左右。
近日,记者来到胶州湾蛤蜊西大洋第三养殖场看到,6名养殖户穿上橡胶做成的专用服,正准备下海挖蛤蜊。他们每个人拖着一个用车轮内胎和渔网做成的筐,慢慢走入胶州湾蛤蜊养殖区,拿着工具弯下腰,将手伸入水底开始摸索,不断将挖到的蛤蜊倒入专用筐中,直到装满才慢慢拖着回到岸上。 “我基本上每天都来挖,能挖两百多斤。 ”一名刚上岸的居民告诉记者,整个筐可以装近六百斤蛤蜊。记者注意到,刚挖上岸的蛤蜊个头并不是很大,但是比较均匀,因为掺杂着泥,蛤蜊看上去黑黑的。 “挖上岸后,先要在这个池子里淘洗一遍,把那些空壳挑出来,这样就能保证销售的时候全是新鲜的。 ”西大洋第三养殖场负责人吕光波告诉记者,第一遍淘洗过后,还要在海水里再次进行清洗,把蛤蜊外壳上沾满的泥彻底洗掉,让胶州湾蛤蜊的“本色”展露出来。
环境良好 内外品质俱佳
胶州湾因物产丰富,素有“金海湾”之称。 “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位于胶州湾北部,处于湾底部,因潮汐、河流、底质等因素,使得该海域更加肥腴,同时滩涂广阔,多为泥沙底质。 ”城阳区水产学会负责人徐彩虹介绍,因此,营养盐含量丰富,水温、盐度适宜,pH适中(7.8-8.4之间),溶解氧丰富,各项水质指标符合标准。浮游植物丰富,以贝类的优质饵料硅藻为主,占浮游植物的79.2%,总的浮游生物量居胶州湾之首。可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胶州湾蛤蜊的优秀品质。
优良的环境养出的蛤蜊也是品质上佳,“胶州湾蛤蜊的特点是壳薄、肥满度好、肉质鲜嫩、鲜中带甜,而且汤汁浓鲜,色如牛奶,口味独特而上乘。 ”吕光波介绍,胶州湾蛤蜊成品一般壳长3至4厘米,贝壳呈卵圆形。不但外形好看、颜色正,其营养十分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及铁、钙、磷、硒、锌等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属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而且所含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59.18%,具有抗动脉硬化、降低血脂、缓解心律失常、改善脑功能的功效。
品质提升 获得美誉无数
胶州湾蛤蜊的苗种,一部分来自本保护区自然生优质苗,其他来自福建、浙江亲体优良、技术规范的正规育苗公司。 “整个海域规划分片,轮番放苗,优化蛤蜊的生活环境,以提高肥满度、营养含量等指标。”城阳区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泥含量过高的海区撒沙,改良底质,营造适宜的底质环境;建立生产日志、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生物体抽样检测,监控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形成生产记录,包括苗种来源、放苗时间与密度、各期生长速度、病害发生及治疗用药情况、各期水质检测、生物体检测结果、收获日期规格等。
“2010年4月,‘胶州湾蛤蜊’获批成为国家农业部准予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是青岛市第一个水产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徐彩虹介绍,“胶州湾蛤蜊”品牌以无公害水产品质量为标准,通过制定、实施科学可行的生产规范,尤其近些年随着种质良化,生产方式的改进,加上海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产品肥满度和口感逐年提高,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目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美誉度在青岛当地同类产品中仍是最高的。以品质为基础,实行产业发展、合作社组织形式,不断把品牌推向更高更强,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科学发展之路。近些年来,城阳区水产学会在城阳区渔业主管部门的协助下,使得“胶州湾蛤蜊”在各种评优活动中成果丰硕,先后获得 “青岛市十大名特优农产品品牌”、“上海中国农博会优质产品金奖”、“最受市民喜爱的岛城农产品”、“青岛市十大渔业品牌”、“青岛市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