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葱,不愁卖!”10月22日上午,在临城镇头星村委会罗文村常年蔬菜基地里,罗文村村民苏红把事先捆扎好的一百斤大葱以每斤1.5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购商。他一边数着钱,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
映入记者眼帘的这片250亩的蔬菜基地,以种葱、荠菜等常年蔬菜为主,绿意盎然,是农户们的“绿色银行”。
原来,蔬菜基地是苏红和其他村民一起承包下来的,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海口、儋州等地。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基地,罗文村贫困户从2014年建档立卡的54户减少为现在的7户。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模式,如果贫困户转变了观念,在政府的引领下懂技术、懂市场、肯实干,那么他们就会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吕雄说,就像临城镇罗文村常年蔬菜基地一样,在村民主动作为、承包了土地的前提下,政府帮扶成立的合作社不仅可以整合零散的土地,亦可以达到标准化种植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如此贫困户有了技术和基地,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全村发展常年瓜菜贫困户顺利脱贫
走进罗文村,水泥硬化的村路宽敞畅通,绿树环绕,环境优美,质朴勤劳的村民在阳光下幸福劳作。
“以前的村子根本没法比!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苏红回想起从前的罗文村,激动极了。
记者了解到,罗文村不大,全村107户,2014年以前,贫困户数量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一半。村民人均农田不到一亩,村民们有的种水稻为生,有的摆摊卖菜为生。
提起以前的苦日子,苏红摇着头,以前家里只有不到一亩菜地,为了多赚点钱,他不得不凌晨三四点起床,把葱和叶菜拉到附近的乡镇卖。“我怕了,还有2个孩子要上学,如果不想法子赚钱,苦日子是没有头的。”
于是,苏红硬着头皮跟亲友借了钱租了一亩半地种葱和叶菜。
“还别说,以前村路是泥路,尤其是在下雨天,真是又脏又乱,卖葱还是很困难的,很多收购商都不愿意来。”苏红指着现在的水泥村道,乐呵呵地说:“现在好啦,路通了财也通了。”
“一亩大葱一年能收4、5千斤,今年价格好的时候,一亩最多卖到了3万块钱,算下来,也有十多万元的收入了。”苏红很高兴,好在种葱的成本不是很高,他如今已经脱贫了!
尝到了种葱的甜头,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学习苏红,承包土地种蔬菜。渐渐地,罗文村的常年蔬菜基地从最初的三五亩扩种到了如今的规模,合作社吸纳了36户村民和贫困户。
“以前贫困户虽是一起承包,但还是各干各的,直到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他们统一买苗、收购、分成。”头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赵未说,这样不仅便于整合土地,利于标准化管理,还能走上产业化道路,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
合力劲往一处使整村推进助脱贫
种葱需要水,就得有灌溉措施;想要发展产业,得吸引收购商来,就得修路。
要脱贫,除了靠自己,政府的扶持同样重要。基于此,临城镇镇政府不仅硬化了村庄道路,建设太阳能抽水发电灌溉,还挖了2公里长的排水沟,还将进一步加大贫困村庄的路网、电网、光网、气网、水网建设。
想要有“造血式”扶贫的效果,贫困户除了勤劳肯干外,还要有市场意识、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长久的产业化发展。自从2015年成立了合作社后,头星村委会组织贫困户代表前往海口、儋州等地,开拓视野,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
如今,村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渐成熟的“政府引导+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村民和贫困户希望加入到合作社中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梦。
“这个基地都是贫困农民自发承包种植的,支撑起了农户全家人的生活。这就是罗文村贫困户不一样的地方。”临城镇镇委书记唐南桥感慨良多,不少贫困户在村里致富能手带领下,不等不靠不要,勤勤恳恳,摘掉了“贫困帽”,迎来了新生活。
目前罗文村剩下的7户贫困户多为因病致贫,接下来临城镇将开展“一对一”精准扶贫对接,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帮他们摘掉“贫困帽”。
罗文村距离西线高速约两公里,基于其区位优势,我县将投入2000万元整合千余亩农田,扩建常年蔬菜基地,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发力,辐射头星村委会的3个自然村,做好“城郊菜篮子”工程,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热带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种植,实现共同致富。
“慢慢地,当千亩蔬菜基地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我们也将依托城郊村庄的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农业观光’、‘特色餐饮’等旅游产品,踏上特色乡村旅游的‘造血式’脱贫路子。”唐南桥说。
贫困户会种田、肯吃苦,政府又帮了一把。这下可好了,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