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农药不聘工人背药箱下地,而是请来无人机空中喷药(简称“飞防”),这在我市种植大户中已成为“潮流”。10月12日,记者从市种子管理站了解到,今年我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聘请无人机为农田喷药防治病虫害已近9万亩,较去年翻了一番。
作为病虫害年发生频率较高、发生亩次较大的重庆,田间防治是“虫口夺粮”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病虫害防治面临劳动力成本攀升、市场对农药残留标准要求更高,以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挑战,传统的人工防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力不从心。
从2011年起,我市个别区县开始试行用无人机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经过几年发展,去年我市无人机喷洒的农田接近4万亩,包括3万亩稻田、数千亩蔬菜基地等。
“和传统的防治方式相比,‘飞防’效率更高、更省药,而且不用担心土地受污染。”基地位于渝北的福小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田小玲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种了220亩青贮玉米,如果聘请工人喷洒,需要5个人干4天,人工费用加农药约1.3万元;无人机喷洒总费用只要6000元,而且农药还可以少用1/3。重要的是,无人机喷的药像雾一样,轻轻罩在叶面上,不容易滴进土里。“这减少了农药污染,我们换茬种蔬菜也安心。”田小玲说。
“今年新型经营主体用‘飞防’的积极性很高,喷药面积出现井喷式增长。”市种子管理站药械科科长吴金钟介绍,今年使用无人机统防统治的区县主要集中在江津、梁平、秀山等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县,目前水稻上的使用面积已超过5万亩。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有的两家无人机公司为蔬菜、柑橘、中药材等种植型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喷施面积3万余亩。
“与全市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相比,目前‘飞防’的比例仍较小。”吴金钟说,“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以及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改进,‘飞防’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