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教学名师浦学文并不容易。在绿树如荫的校园里,顺着指引的方向,穿过池塘边的道路,只见校园西边有一大片蔬菜大棚。走进其中一个蔬菜大棚,眼前这位肤色黝黑,双脚沾满泥土,俨然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除了一副高倍眼镜外,让人真不敢相信他就是农民敬佩、师生交口称赞的农业专家浦学文。
大棚里深耕
“皮肤白白的,肯定不是搞蔬菜种植的。”年过花甲的浦学文,对岁月刻在自己脸上的痕迹并不在意。1978年毕业于原淮阴地区五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从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生产实训及技术推广工作三十多年。长年和土地打交道的浦学文,退休后根本闲不住,欣然接受了学校的返聘,像往常一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往大棚跑,就算夜晚刮风下雨,他也要赶到基地,生怕大风刮坏了大棚,雨水倒灌进了菜地。对于地里嘤嗡乱飞的苍蝇和刺鼻的粪土味,他早就习以为常,说:“办公室是坐不住的,待在地里才感觉踏实。”
大学毕业后,浦学文先后在淮阴农业学校农学专业遗传育种实验室、植物保护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专职从事相关实验工作,一干就是16年。期间,他在忙于教学、实验的同时,还在校实习农场从事生产工作。从1986年开始,他几乎都在农场吃住,从一名普通的生产技术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副厂长,帮助农场扭转了亏损局面,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田野里授徒
在浦学文身边,除了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外,还有一群他谆谆教诲的学生。在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中,不仅有农业微生物、园艺植物保护、蔬菜生产、园艺专业概论等通识课程,还有食用菌生产、设施蔬菜生产、植物保护等精品课程。为了让学生走出书本,真正学到“实战”本领,他不仅将课堂放在大棚,还经常带着学生到周边庄稼地里“转悠”,与农民深入交谈,了解蔬菜的生长状况,随时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种植方面的技术难题。“我们师生一帮人骑着自行车,附近的老乡没有不认识我们的。”浦学文对带学生下田地总是乐此不疲。
在任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植物工程系副主任的时间里,浦学文一直主管学生教学、生产、实习和实训工作。在金湖县前锋镇创建园艺技术专业、园艺植物无土生产和高标准园艺植物生产等校外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学习实践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经济和社会效果。同时,由浦学文主持实施的《大棚无公害绿色礼品西瓜吊蔓栽培技术研究》、《大棚西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白蘑菇生产技术推广》等市级课题项目,在全市该领域内均取得突破性成就。2007年,他指导的《茄果类蔬菜杂交制种简易授粉器》项目,还在首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荣获中职类三等奖。
农民中传艺
在教学、科研之余,浦学文还将精力放在了农民培训上,他不遗余力地将设施蔬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食用菌生产等栽培知识,传授给农民。“有一年在淮安区席桥乡推广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我将自己制种的高产量辣椒推广到全乡,一亩几千元的收入,吸引了周边乡镇很多农民来参观讨经验。”说起为民致富,浦学文心中满满的成就感。2001年以来,浦学文参加淮安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淮安市农业局、宿迁市农业局组织的农民创业重点班培训及高效农业培训班40余次,淮安、宿迁两市县区组织的设施园艺生产使用技术培训百余次,曾三度被评为市级科技致富标兵,还获得2009年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