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6全国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保山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会场外,来自云南保山市映山红果蔬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尤为引人注目——小小的展台上挤满了各类蔬菜:两只手才能勉强托起的菜花和西兰花,圆头圆脑的小南瓜,成人手掌大小的秋葵,绿油油可食用南瓜苗上间或点缀的小黄花透着新鲜。
公司负责基地生产的张在扬告诉记者,展台上的蔬菜全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蔬菜,都是研讨会前一天从基地亲手摘的,图的就是让参会的人感受到保山蔬菜的新鲜品质。张在扬称,他听说北京等一线城市市民近年尤其注重对绿色蔬菜的采购,而云南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理想之地,四季温差小、光照条件好、工业污染少、空气优良、水质清洁,拥有众多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产品。但是当云南的绿色蔬菜想装进以北京为代表的外地百姓的“菜篮子”里时,却并不那么顺利,“外地的顾客不知道买哪里的绿色蔬菜才放心,我们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却常在销往何处、如何保鲜等问题上犯愁。”
说到此处,刚才还昂头骄傲介绍菜品的张在扬低下了头。张在扬不知道的是,他提到的问题,正在离他不过几米远的会场内讨论着。
结构矛盾还存在
据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介绍,目前中国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亿亩以上,年产量7亿吨以上,无论是产量还是供应量均达到历史峰值。2015年,蔬菜生产对农产品收入的贡献率在10%左右,蔬菜出口量达到133亿美元,一些菜农通过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种植,收入有所提高。然而,从供给侧角度推导,蔬菜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
戴中久一一指出,在产品结构上,高端、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蔬菜产品短缺,优质安全的蔬菜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低端产品供过于求,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结构性蔬菜滞销现象。
从生产方式上看,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多数地方现代化的经营体系还未形成。全国有2.6亿农户,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下的占96%。
在增长动力方面,农村粗放式发展方式仍然存在,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还没有真正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上来。
另外,全国蔬菜产业区域布局上,水土资源、消费市场、加工增值与农业生产不均衡不匹配的情况明显。
而流通形式上,国内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大部分蔬菜无法依托冷链流通,流通标准化、流通成本、产品损耗仍然是蔬菜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是流通区域布局上,蔬菜流通主要依托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功能重新定位、交通工具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大部分市场区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日渐显露,面临搬迁,流通布局和流通层次布局不合理、不均衡、不匹配,成为影响蔬菜流通的又一因素。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在此背景下,戴中久强调,就更显得推动蔬菜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因为蔬菜供给侧改革可以更好地着眼于产品、产业和经营主体,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
对此,戴中久的建议有三点:一是纵深延伸,单品产业化、种植规模化、推广品牌化。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让菜农分享更多利益;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升蔬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会员制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实现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减少低端无效产品供给总量,发展市场紧缺,特别是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促进单品产业化,培育自有品牌,提升竞争力。
二是向横向拓展,发展休闲农业。在确保基础蔬菜供给的同时,即在满足生产功能以外,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强化生态伦理,推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之路;通过在品种结构、生产端的空间布局和生产投入上的优化调整,不断增强中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构筑现代生态农业“产+供+销+观光+文旅”一体化农业体系。
三是拥抱“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即不断向蔬菜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蓝海。嫁接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思维理念,实现传统蔬菜产业的互联网化;以实体市场为主体,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构筑农产品大流通的生态圈,产生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