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我来到朗县登木乡比邻村,开始了驻村生活。我清楚,既然选择了做村官,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想方设法帮村民致富。
经过初步调研,我发现,部分村民在自家沼气池上建温室种植的蔬菜长势很好,但是规模太小,产量较低,只能满足自家食用。这个现象启发了我,让我找到了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切入口。
梦想照进现实,困难却接踵而至。高海拔的比邻村是否适合种植大棚蔬菜,如何选址才能在不占用村民耕地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种植,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其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如何使大棚蔬菜外销,成为那段时间一直困扰着我的难题。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几经周折,2012年10月,比邻村试点温室蔬菜大棚终于在比邻村旧址上建成了。
由于村民是第一次种植大棚蔬菜,没有经验,我便靠着从网上和书本上学来的种植技术,为村民当起了技术指导。为尽量减少村民的担忧,我锄草、施肥、浇地、查看蔬菜的长势,在这一亩多地的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
这次“冒险”,在2013年初时换回了第一笔收入。尽管收入很少,但村民们都很满意,我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来了。
为了打开销路,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带领群众,经常骑着车在乡里叫卖,手把手教村民认秤、算账,卖菜得到的每一分钱,我们都会如数交给村民。
现在,登木乡农牧民群众都能吃上新鲜放心的蔬菜了,绿油油的小白菜、香脆可口的黄瓜等绿色无公害的“比邻蔬菜”,成为登木乡的新招牌。
由于试点比较成功,比邻村又新建了6座蔬菜大棚,每年可以为村民带来6万元的收入。村民们都觉得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比种植青稞、小麦赚的钱更多一些,温室大棚逐渐成了比邻村的“香饽饽”,报名承包的村民逐渐增多。
时间过得很快,离开比邻村那一天,村民们都拿着哈达、青稞酒、酥油茶,用传统的藏族习俗来为我送别。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眼睛湿润。那一刻,我觉得,在这里为群众做的点点滴滴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