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一份PPT打动同窗 两人携手共种韭黄

   日期:2016-01-22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158    评论:0    
 

  “想当初我找了4个合伙人投资种韭黄,他们都不敢接招,没想到一份PPT就让老同学立马拍板合作。”近日,在永川区青峰镇凌阁堂村槽房村民小组,重庆陶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光成望着碧绿的菜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差点错过一片好地
 
  徐光成是四川泸州人,1988年毕业于西南农大植物保护专业。过去他在一些农业公司进行农技管理,虽然年薪不低,但一直想创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青峰镇农服中心的主任科员、凌阁堂村驻村干部吴志军向他推荐该村槽房组的一片地,“这里以前流转出来种了很多黄葛树苗,虽然眼下杂草丛生,但地是块好地。”
 
  “老吴很实在,给正在外地种有机大米的我打了不下100次电话。”去年3月,徐光成来到青峰镇考察。“走进林子,就完全看不见人,以前的管理太粗放,杂草太多了。”他第一眼没看上这块地,不过,当拿起锄头在田间挖了一会儿后,他改变了主意,“没有挖到一块瓦砾或石块,土质相当肥沃。”
 
  他当即决定,租下这片地,种植韭黄。
 
  难忘多年同学情
 
  “我原来在外种过韭黄,知道它的经济价值,也知道它前期投入大,技术含量较高。”徐光成说,肥沃的土壤是种植韭黄这一高端蔬菜的首要条件,同时资金也是重要一环。
 
  签订租地合同前,徐光成先后向4位朋友发出合作意向,但对方要么不懂韭黄种植的特点,怕有风险;要么不够了解他的行事风格,怕合伙“打理扯”。
 
  正当求助无门时,徐光成接到老同学向来树的电话。“老向和我是1984级高中3年的同窗好友,从事建筑行业多年,虽然平时各忙各的,但这30多年来我们都时不时相互问候一下,逢年过节也聚聚。”
 
  得知徐光成苦于资金有限,向来树爽快地说:“现在的建筑业不好做,我几年前就想转行了,你发个PPT给我看看吧。”
 
  “韭黄可炒肉丝、炒豆干、炒鸡蛋,做饺子馅,煮汤、凉拌都可以,在成都、北京等地销路不错……”很快,一份包含韭黄的用途、营养价值、种植模式等详细资料的PPT发到了向来树的邮箱里。很快,老同学回话:“我们一起干!”
 
  很快,他们成立了重庆陶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陶朱’即取自春秋战国末期的范蠡,他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成功的商人陶朱公,民间称之为财神、商圣。”徐光成说,他们流转土地250余亩,预计总投资300万元,两人各出一部分资金。徐光成懂技术,种植技术管理主要由他负责;向来树少有时间前来,就由妻子帮助管理财务。
 
  相互信任少争执
 
  为了避免不愉快,他们俩每月不仅定期召开总结会,将各项支出和建设情况一一公布,还召开检讨会,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都摆到桌面上来探讨。
 
  “这样既加深了信任,又免得打‘肚上官司’。”徐光成说,去年因为雨水太多,导致韭黄没能移栽出去,好在补救种植的萝卜、油麦菜等已上市销售了。
 
  他介绍说,由于韭黄跟生姜一样需要掏深沟,管理上还更精细些,需要进行两次培土,长到一定高度割叶后再搭架子,因此技术活儿多,需要的人工也不少。“这片地约150亩,韭黄收入肯定不少,我们更希望申请到绿色食品商标,做大这一韭黄产业。”他说。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