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香:几乎我们拉到市场都是硬的(梭子蟹),软的(梭子蟹)一般没人要。因为红膏吃着它才有味道,软的(梭子蟹)它里面一般没有红膏,吃起来不会香,不好吃。
在很多渔民眼里,杨华山就是个不懂行的毛头小子,对大海一窍不通。甚至连出海捕鱼,风浪大些,都会晕船。
杨华山:晕船了。
杨木强:他不会捕鱼,这个是必须的,然后他不会养鱼,也是必须的。
杨文辉:有理论没实践肯定是没办法,人家也是看他说,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
自从五年前,杨华山回到岱嵩岛上创业,他的做法就一直饱受争议。而杨华山说他最初回到岱嵩岛,是因为他在岛上发现了一种可以让他一夜暴富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2000年岱嵩岛修建的第一条跨海公路。岱嵩岛位于福建省漳浦县东部,是一个纯渔业海岛,之前与陆地相隔,交通不便,十分闭塞。岛上的村民几乎都是靠打渔为生。捕鱼起早贪黑,很是辛苦,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不愿意回来。
林晓斌:村里面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在外面读大学以后,大部分都是比较不喜欢回来,因为毕竟外面的世界比较精彩。
杨古松:年轻人一般出去都不愿意回来,一般都是要在外面闯,因为外面的天地比较宽。
2010年,从福建省农林大学食品工程专业毕业的杨华山却从厦门市回到了岱嵩岛,并扬言他在小岛上找到了一种可以让他一夜暴富的东西。
杨华山:因为它一个月、两个月的话就可以赚到(钱)。它如果长得好,发展得好的话,它是短时间可以见到效益的,所以那就是说这种东西的话,就适合你急于求成这种心态,一夜暴富的这种心态。
杨华山的说法在妻子李泽红看来有些不切实际。妻子觉得杨华山回小岛寻找机会,其实是因为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如意的工作。
李泽红:我当时觉得他是有点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最后他就放弃了找工作,就决定自己出来创业。
村民更不相信杨华山能在海岛上折腾出什么名堂。大家对岱嵩岛上土生土长的杨华山都很了解,他并不擅长和海打交道。可杨华山却不在乎,他觉得自己发现了可以扬名立万的机会。

杨华山:这个产业如果做大了,可以带动十几、二十户来养殖。因为本身大学生回来了,你做的跟这些村民一样的话,就体现不出你的价值。榜样的力量。
记者:就是你当时特想成为榜样?
杨华山:对。
那么杨华山口中的那种可以让他一夜暴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叫龙须菜,也被称为鲍鱼菜。它可以用来喂鲍鱼吃,也可以供给酒店当小菜。
杨华山:看中就是说,比如说这个买回来的苗一斤是两元,那它长大这么多才20天的时间,比如说这个是一两,就可以变成一斤,就可以翻10倍,就可以变成20元,就看到这种觉得这是一个来钱很快的产业。
2011年10月,杨华山用工作积攒三万元,进了一批龙须菜苗。他认为当时离岱嵩岛不远的古雷镇有上百家的鲍鱼场需要龙须菜,市场不是问题。如果他可以第一个在岱嵩岛养殖龙须菜,并将其做成产业,肯定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杨华山认准了龙须菜,一心要成为村里的榜样,结果不久,龙须菜却让杨华山成了村里的一个笑话。
2011年10月,小岛遭遇台风,可是杨华山买回龙须菜苗已经两三天,再不及时投到外海的养殖场,就会烂掉。他只能咬着牙出海投苗。
杨华山:那没办法只能出去,出去的话海浪太大,海浪太大的话又晕船,晕船所以那时候就晕到真的不行了。在海里,因为它出去放苗的话要六七个小时,你自己想跳下去游回岸边,跳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海浪那么大,一下就被卷走了。我爸看不下去就回来了,船就回来了,那个苗没放完的就没放完了。
杨华山三万元的龙须菜苗打了水漂,创业还没开始就夭折了。他失败的消息在岛上传开来。
杨文辉:他想象说我来搞,我来养肯定会好,没想到会全部都死掉。因为他是大学生,对社会没有经验。
杨古松:投资那么多,都不成功。肯定怀疑他的能力,不行了。自己的事业都闯不出来。
杨华山:听到别人说回来败家子一样,钱什么,养一些苗都没有投,就烂在那里,大学读完没有正式的工作,回来这边做这些事情也做的不好。就会变成一个笑话。
杨华山脸上无光,失败的打击,大家的议论,父母掩饰不住的失望,让杨华山十分痛苦。他只能偷偷跑到没有人的地方,躲着哭。
杨华山:躲着哭,从小到大第一次比较大的失败,那时候还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
可这时杨华山却得知了一个让他更加纠结的消息。妻子因为在地产公司表现出色,将会被调往上海,开拓新的市场。
李泽红:也就可能两年三年的时间,也还好,就是两个人还是可以经受得起的,他怕因为他在一个农村创业,那我去一个大城市,他会觉得两个人距离越来越远,可能我以后接触到的圈子跟他接触的圈子相差会比较多,所以他肯定会有这种顾虑。
尽管杨华山一再挽留,但是妻子仍然选择去上海发展。杨华山十分矛盾,妻子在大城市打拼,事业蒸蒸日上,自己却在小渔村创业,前途未知。两人的距离,似乎渐行渐远,可是如果自己就这样放弃,就真的成了别人口中的败家子。
杨华山:你大学生回来,还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把这些事情做好。做一份事业没那么简单,不是说你想一下,不可能是说一段时间你就能够赚到多少钱,或者把事业做多大,还是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把这个事业做起来。
失败和妻子的双重刺激,让杨华山决心改变自己急于求成的心态。
这里是岱嵩岛近海的海蛎养殖区域。整个岱嵩村海蛎养殖面积达到五千多亩。
2012年,杨华山调整思路,决定就从岱嵩岛再寻常不过的海蛎干起。这一次杨华山找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一出手,第一年就赚了70万元。
那段时间,杨华山没日没夜的工作,找客户、装货、送货,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一两个小时。对海一窍不通的杨华山,现在说起海蛎是头头是道。
杨华山:这个壳在育苗厂育苗,苗附在这个壳子上面。它苗有钻孔,这个绳子钻过去,给它绑住。绑成一条一条的苗,然后这边绑在这个泡沫,那边绑在那个角的泡沫,就这么吊着。
今天杨华山要看看海蛎的长势如何。如果长势不错,他要收一批回来。为了在客户口中建立良好的口碑,杨华山收购海蛎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杨华山:这种叫太平洋牡蛎,个头都很大。
记者:这个能行?
杨华山:这个还可以。肚子这边已经都够肥了,它这个空的比较少,都是白的。它个头够大,这一个有八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