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蔬菜标准园创建暨蔬菜信息监测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来抓,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发展新格局。
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达到70余家,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1家,蔬菜生产规模持续扩大,面积产量稳步增长。“蔬菜产业已成为高效农业中发展最活跃、效益最明显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和促进全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物质格局。”
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60余家
据了解,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500万元,专项用于蔬菜特色品牌基地和市级蔬菜标准园建设。目前,通过综合施策,一大批规模种植、配套设施齐全、产业优势明显的市级蔬菜标准园和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逐步形成,济阳黄瓜、西瓜,章丘甜瓜、鲍芹,历城草莓,商河彩椒,平阴马铃薯,长清大蒜等50余个特色主导“产品成为区域农产品品牌代表,“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乡乡(镇)一业”的区域特色逐步显现,优质、安全生态蔬菜产品比重大幅提高,蔬菜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截至目前,全市市级蔬菜标准园达到70余家,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1家。蔬菜生产规模持续扩大,面积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73万亩,产量742.7万吨,比2010年的165.8万亩,总产量672万吨,分别增长6.1%和10.4%;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蔬菜产业与粮食产业、畜牧业一起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该负责人表示,章丘大葱、平阴马铃薯、济阳黄瓜、番茄等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规模逐步扩大,逐步形成了大葱、大蒜、黄瓜、西瓜、番茄、土豆、大白菜等60余家规模化、集约化特色主导产业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蔬菜优势产区已初具规模,蔬菜专业镇、村近千个。
发放蔬菜配送补贴1800万元
据了解,为补齐“菜篮子工程”流通环节短板,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首创了“菜篮子工程”配送补贴管理模式。自2011年起,共发放补贴1800万元,购置“菜篮子工程”配送车320辆,并与市交警支队联合出台《济南市“菜篮子工程”绿色通道通行证管理细则》,除早晚高峰外,对配送车实行不限时、不限行管理,切实保障了我市鲜活农产品运输通畅以及市场供应。
该负责人介绍,在蔬菜批发方面,我市已建成各类蔬菜产地批发市场55处,较大的主要有曲堤黄瓜市场、垛石番茄市场、商南彩椒市场、章丘大葱等市场,逐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批发体系。
“不仅如此,在销售环节方面,我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在蔬菜产业中的应用,围绕实现蔬菜生产环节机械化、智能化和精准化,销售环节订单化、电子化,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流通、营销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以互联网+蔬菜为特色的智慧菜篮子平台,目前济南智慧菜篮子试点项目‘长清智慧菜篮子服务平台’已经正式上线运行。”
全市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达324个
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全市菜地面积稳定,供给充足,我市划定了保供菜田50万亩。不仅数量上有保障,在蔬菜质量安全方面,我市也是下足功夫。
据了解,我市通过建立完善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补贴制度,探索蔬菜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应用模式,从源头上保证蔬菜质量安全。同时,通过抓好标准化生产,推行绿色防控,推广物理防控、生物农药防治等技术,确保全过程依标生产、安全可靠,国家、省、市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在最后的流通环节上,我们通过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责任可追究。另外,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截至目前,全市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达324个,绿色食品83个。”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