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农药制剂出口虽然呈现增长态势,但总的来看,原药出口金额依然大于制剂出口金额。2013年国内农药出口金额为85.2亿美元,其中原药出口金额占比达60%,而制剂仅为40%。2014年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共出口农药33.1万吨,同比增长4.1%;出口金额10.3亿美元,同比下降6.4%;贸易顺差仅为7.8亿美元,同比下降11%。制剂出口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多年来,原药大量出口已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农药贸易链中主要充当价廉物美供货商角色,被定位在价值最低的制造业环节,为国外企业发展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原材料,而高附加值制剂产品一直处于出口劣势。业内有识之士指出,中国农药要在全球市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制剂才是一件武装到牙齿的利器。
原药出口得不偿失
中国制造的农药原药在全球农药市场已经占有主导地位,然而原药生产的弊端也彰显无遗。农药原药生产的环境压力大、资源消耗多,国内的可用资源已经不多,若想保持长期发展,中国规模型农药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中小企业,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环节增强自身竞争力。
湖南农业大学李晓刚教授指出,原药是农药生产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农药生产企业中,原药生产企业仍占据500多家,多数国内原药企业在国际农药贸易链中仍主要充当“原药代工者”角色,被定位在价值最低的制造业环节,同时相应的污染也更为严重,不利于环保目标实现。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药出口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会长许辉一针见血指出,目前13%的原药出口退税使境外采购商以此为借口压低价格,造成国外企业买到的原药比国内企业的价格还低,国外企业在获得了相对低价的原药之后,再加工成制剂返销到中国,和中国的制剂企业竞争,结果是一方面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挤压了国内制剂企业的利润空间。中国原药企业和制剂企业正上演着兄弟相残的悲剧。中国出口一吨草甘膦原药,却换不回一吨草甘膦制剂,这不仅是中国农药的悲哀,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哀。
许辉甚至大胆建议,取消农药原药出口退税。为避免企业出口恶性竞争、中间商操纵市场,国家应该积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改退为补或改退为奖,即对农药生产企业在技术创新、清洁生产、装备升级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奖励,让中国的农药脊梁企业得到实惠,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