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赏花游格外“火”,繁荣背后是一系列成长的烦恼: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共设施及服务不足、产业经营模式粗犷……怎样引导赏花游有序发展?让赏花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探索“赏花+”形式
因为市场潜力大、游客购买意愿上升,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纷纷开始栽花、种树,发展赏花游。上海一位旅行社的产品经理说:“这两年江浙沪地区每年赏花游的旅游线路都以平均20%的速度在增加。”
中青旅遨游网副总经理徐晓磊告诉记者,现在各地都在力推赏花游产品,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突出,“大部分花没有本地特色,前几年大家一拥而上种油菜花,近几年又开始种樱花、薰衣草……”
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让游客有惊喜?国内很多热门赏花地开始探索“赏花+”形式,即为赏花产品增添更多元素。
如西藏林芝以桃花为媒,举办桃花文化旅游节,今年桃花节有六个分会场,每个会场都有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供游客欣赏。
“新花城”武汉则以赏花为主题包装其城市旅游产品,将赏花产品与万达电影乐园、汉秀等旅游大项目相结合,让游客白天赏花,晚上看秀。
此外,根据市场需求在产品设计上推陈出新,也成为旅行社赏花游产品有效吸客的因素之一。携程旅游事业部营销总监戴宇举例说,今年他们推出的“老三峡+武大樱花”产品销售超出预期,所有班期均成团。
让游客更好地看花
多家旅行社表示,在开发赏花游产品时,会考虑到目的地的接待能力、服务水平是否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但在很多新推出的赏花游目的地尤其是乡村旅游点,这些硬件条件很难“达标”。
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后,第二年来武汉赏花的游客量激增,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上的薄弱点一下子暴露了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武汉市采取了系统的提高公共服务建设工程,包括增加基础设施通入、提高景区接待能力、修建停车场、整治周边旅游环境、增加道路指示标牌建设等,并专门成立赏花游办公室,“一盘棋”地推动赏花产业发展。同时,旅游部门在机场、客车站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加大对地接导游的培训,鼓励旅游交通企业发展,并在每年的赏花季发布《赏花地图》,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赏花、错峰出行信息,力求让游客“更好地看花”。
“为了拍照好看,很多游客会跨过围栏、防护。”徐晓磊认为,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有关系,但也说明了赏花游产品本身存在问题,“应该更多地从游客角度考虑,设置专门的观景区域或平台,满足游客亲近花丛的愿望。”
很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因为发展赏花游而实现了增收致富,但相对薄弱的接待能力也成为隐忧。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德谦认为,发展赏花旅游的乡村地区应努力扩大临时性接待服务的能力,积极组织当地村民尽力满足食宿的基本供给。
延长赏花产业链
目前,很多地方在经营模式上仍停留在圈地收门票、举办节庆活动揽客的阶段,赏花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能与汹涌的人流量匹配。
一些办过赏花节的地区表示,由于花型景观造价高、每年养护成本巨大,“赏花节”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上海顾村公园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园每年大约需要4000多万元用于养护管理,其中政府补贴1000万元,剩余3000万元还需通过餐饮、娱乐、住宿等各种经营来进行创收。
对于长远规划好赏花经济,刘德谦建议应延长赏花产业链,除了与乡村文化紧密结合外,还应紧密围绕“花”做文章:“诸如从花籽销售到售卖鲜切花,再到开发干花相关产品等等,确实有太多衍生产品可以做。”
据了解,江西婺源对赏花游产业进行了完整的品牌定位,不仅将油菜花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观光农业来培育,打造名声在外的“花海婺源”,还将油菜花与当地徽派建筑徽派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婺源独有的自然景观和赏花内涵。为了延长赏花期、扩展“赏花经济”的产业链,婺源通过油菜花实现农旅结合,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劳作,极大地拉长了旅游产业链,还带动了写生、影视等新兴经济的发展。
北京妙峰山的玫瑰花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妙峰山充分发挥深加工玫瑰的特长,玫瑰花盛开的季节,游客来此不仅可以亲手采摘玫瑰花、晒干泡茶、参观玫瑰博物馆。
“桃杏酣酣蜂蝶狂,儿童相唤踏春阳。”赏花踏青自古就是大众钟爱的旅游活动,只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动脑筋做好“花”文章,相信赏花游会逐步成熟,成为最美的春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