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龙生和海南省物价局副局长董德标在作客人民网海南视窗、海南省人民政府网联合主办的《问政》栏目,就如何破解海南“高菜价”困局提出建议。
海南省物价局副局长董德标指出,想要降低菜价,从生产环节看,要实现生产建设规模化,传统的散户种植劳动力成本高,市场风险大,想把菜价稳定下来控制下来很难,而且从吃菜安全角度,规模种植更有利于监管。
从流通环节来看,要实现流通体系的现代化。传统的环节过多、费用过高、损耗过大,最终的价格不可能降下来。从市场体系建设来看,海口、三亚还要继续改造或新建1到2个大中型的市场,促进蔬菜充分的流通。从公益市场产销对接角度来看,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大中型批发,到区域性的公益市场,再到社区的平价店,这是一个市场体系。其次冷链物流来看,降低损耗必须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也要发展集中配送,这是一个目标。再次是电子商务,从现在的运用来看,就是农业厅、商务厅他们推广的电子商务这个发展的趋势。这些是流通环节主要建设内容。
从资源配置来看,我们强调资源配置要合理科学,比如说海口常住人口210多万,海口的价格也高,但是海口地区大规模的建设菜篮子基地不现实,要想保证海口的供应还得发挥周边省会经济圈,或者发挥其他市县的一个资源配置作用,例如儋州有传统种植习惯跟条件,老百姓也愿意种。海口地区土地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不可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儋州、海口可以对接。从海南来看,夏季生产条件不适宜种菜。这个时候可以到云南等省份调拨,不一定非要本省自给自足,即要利用岛内资源也要利用岛外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保证供应。
此外,政府机制建设还要强调多元化的保障,比如说罗牛山一直长期做农业的,供销社系统改革也可以承担这个菜篮子的任务,有这样的一个抓手,实现市场化的平台运作。其次,就是保险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现在散种农户的风险还是比较高,如果借鉴上海的经验,推广基本蔬菜品种的农业保险,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再次,从信息化建设这一块政府部门正在筹建海南省菜篮子网,跟相关的厅局、市县政府合作,让老百姓知道全省多少基地,大概种什么,产量如何,批发市场价格、零售价格多少,海口多少,三亚多少,通过信息的引导搞活生产流通。另外,政府部门也在建立主要蔬菜产品的目录调控机制。经过选择之后,确定了十几种的蔬菜,作为这个菜篮子产品的目录,这十几种蔬菜价格低了,售价低于成本了给生产者补贴,市场价格高了给低收入家庭补贴。
“这个机制保障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多方面的发力,这样菜篮子建设我想利用三到五年,或五到八年这样的一个时期,价格一定可以稳定下来,降价肯定是有空间的,关键是我们要努力。”董德标说。
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龙生透露,除了加大海南的蔬菜生产力度以外,最近他们还在计划前往云南、广西,利用他们夏季种菜的优势,和他们建立一个稳定的供货机制,保证海南淡季的蔬菜供应。同时还将完善重大灾害的应急调控体系和机制。
而对于海南省内的蔬菜流通体系,商务部门也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之中。商务部门还将继续抓好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支持公益市场的建设。
李龙生强调,特别要抓好蔬菜到市民手中的“最后一公里”。包括抓好农村“万村千乡”体系建设,给农村的消费者提供购买的方便;直供直销配送体系的建设,除了在海口、儋州、三亚、琼海几个地方试点之外,目前要在全省铺开;蔬菜的电子商务现在也在制订一些政策措施,届时报省政府批准之后实施;进一步地引导指导好社区商业网点的建设,这个真正的是便民;以及公益市场的建设。
李龙生建议,各个市县在进行城乡总体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菜篮子的问题,把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发展空间要预留足。同时,菜篮子工程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民生工作,关系着社会和谐跟稳定,希望市县政府能够在公益市场的建设等方面增加政府的话语权,增强我们的调控能力。“当然这一项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大家都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