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安全?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王国敏认为,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些复杂而深刻的问题。例如,劳动力与土地成本持续提高,比较利益的存在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等优质稀缺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紧缺,“谁来种地”的问题亟待破解。
“新常态”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王国敏强调,“从追求产量到关注质量与效益,从依赖资源消耗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明确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王国敏表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一是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此举彰显了地方政府是粮食安全的责任主体,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对促农抓粮的职能本分,进而制定并施行一系列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确保粮食安全的策略。
二是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种粮比较利益低下是制约粮食安全的症结所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抓住了促进粮食增产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明确了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责任,主产区与主销区共同致力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三是更加注重与粮食生产相关的农业资源配套建设。中央一号文件以“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丰产科技”、“盐碱地改造”等方面为基本着力点,为粮食增产与粮食安全提供了现实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