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各种疫病的困扰,今天我给大家谈谈五号病的防控与预防。通过不同方式,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及免疫缺陷病。免疫增强剂种类很多,按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可分为三类:
第一,免疫替代剂,用来代替某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生物因子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药物,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的药物等;按其作用性质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按其来源则可分为细菌性免疫增强剂及非细菌性免疫增强剂。
第二,免疫恢复剂,能增强被抑制的免疫功能,但对正常免疫功能作用不大。
第三,免疫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刺激剂(见免设佐剂)。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内毒素、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转移因子、双链聚核苷酸、佐剂等。但是不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建议用重要抗病毒的药物辅助,如黄芪多糖等。病毒是不可以靠外物杀灭的,只能让猪自己康复。也就是耐过。五号病是由五号病毒与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的特点病原体:五号病病毒,属RNA型病毒,是种很微小的病毒。
流行病学:病畜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它们的唾液、粪便、尿液和水泡等排出大量病毒污染周围环境而传播;也可通过飞鸟、蝇类、鼠类、犬猫和人作为传染媒介传播。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本病可发生远距离的跳跃式传播,空气成为重要的传染媒介,经呼吸道感染。
本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极高,畜群中发病后,经2—3天后,常可波及全群,引起大流行。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症状: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达7天左右。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在唇内部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泡,口温高,这时口内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满嘴边、采食、反刍停止。水疱经昼夜破裂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到正常,糜烂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如继发细菌感染,糜烂会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有时并发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口膜炎和咽炎、胃肠炎,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并迅速发生水疱,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饲养不当,糜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病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严重时蹄匣脱落;如牛疼痛、表现挤奶反抗,时间长时,可以引发乳房炎,泌乳量减少,有时泌乳量损失多达75%,严重时泌乳停止。
防治措施:本病由于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必须高度重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平时应认真贯彻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定期预防接种等,当发现本病后必须迅速采取防制措施,认真贯彻“早、快、严、小”的原则以扑灭本病的流行。“早”就是发现病情要早,“快”就是隔离、消毒、防治要快,“严”就是控制和处理要严,“小”就是要将疫情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要让它扩散。是在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本病的防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预防消毒工作。
2、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给牛注射五号病弱毒疫苗,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
3、认真做好检疫工作,未经检疫的牛一律不准调出或引进。
4、加强屠宰场,肉食品加工厂和畜产品交易市场的检疫工作。
5、发生疫情时的措施,根据疫情情况,及时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对疫点和疫区要实行严格封锁。在封锁期间,疫区内的牲畜应就地圈养,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牛要进行紧急预防注射。死畜应深埋或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