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型咽型:炭疽通常在宰后检验中发现。病变见于咽喉部个别淋巴结,特别多见于颌下淋巴结。 表现淋巴结肿大,被膜增厚,质地变硬,切面干燥,有砖红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图2.3.1-4);病程较长者在坏死灶周围常有包囊形成,或继发化脓菌感染而形成脓肿,脓汁吸收后形成千酪样或变成碎屑状颗粒。有时在同一淋巴结切面可见有新旧不同的病灶。
肠型炭疽:主要发生于小肠,多以肿大、出血和坏死的淋巴小结为中心,形成局灶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病变。病灶为纤维素样坏死的黑色痂膜,邻接的肠黏膜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镜检见肠绒毛呈大片坏死,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积有大量红细胞、纤维蛋白、嗜中性白细胞与浆液。除小肠病变外,还偶见于大肠和胃。腹腔积有红色浆液,脾质软而肿大。肝充血或浊肿,间有出血性坏死灶。肾充血,皮质呈小点出血,肾上腺间 有出血性坏死灶。
败血型:为最急性炭疽病型3由于猪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因此多数仅造成局部感染,牛和绵羊常出现败血型。猪则少见。Goldstein(1957)报道,1952年在俄亥俄州暴发的炭疽病中,从剖检的30头猪中仅有3头出现所特有的脾肿大、变黑。这可能是由于小猪比大猪易引起败血症,猪体内病变的部位极少。
隐性型:颌下淋巴结常见损害,少见于颈淋巴结、咽后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切面呈砖红色,散布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病灶或暗红色凹陷小病灶。周围的结缔组织可 能有水肿性浸润,呈鲜红色。扁桃体坏死和形成溃疡。有时扁桃体的黏膜脱落,呈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