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

   日期:2016-01-22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com    浏览:104    
   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因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为害不断扩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可减产5~10%左右。但是该病的病源菌含有色毒素,降低了稻米品质。 

    一、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病原及侵染特点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份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偏施氮肥过晚过多也利于发病。栽培晚熟品种或插秧过迟能增加感病机会。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拨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2.种子消毒: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可采用70%抗菌402,2000倍液浸种48小时,捞出后催芽、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催芽、播种。 

    四、田间药剂防治 

    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应选在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 

    1.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加水50公斤各喷雾1次。 

    2.每亩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150克;或每亩用18%多菌酮乳粉500克加水60公斤,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该药是目前药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 

    3.每亩用50%DT杀菌剂100~150克,加水50~75公斤,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打赏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