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国内粮价高 中国农民可海外租地
2015-07-03 14:33  浏览:223
  鼓励中国走向巴西、俄罗斯、非洲等国租种农地
 
  凤凰网:您刚才提到一些国家较为便宜的土地,具体哪些国家可供选择?
 
  陈章良:我看中的比较好的,一个是巴西,巴西农业用地约26450万公顷,耕地面积约6100万公顷,而且巴西的地特别好,价格上比我们便宜。我国一年进口六七千万吨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三个国家的大豆主要出口给我们,其中巴西7430万公顷旱地可生产大豆1.5亿吨。
 
  一个是俄罗斯,俄罗斯有2.2亿公顷农业用地,1.34亿公顷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8%;人均耕地面积0.84公顷,是中国的10.9倍,同时人口在持续减少,劳动力不足。俄罗斯挨着我们国家的远东地区,土地很大一块儿是空的,地特别好,且没有污染。
 
  还有东南亚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都是可以合作的,我去看过柬埔寨,位于湄公河两岸,土地特别肥沃,种甘蔗根本不需要什么化肥,长出来的产量都比我们高,而且自然灾害又少,生产条件很好。
 
  还有一块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一整块地方,地价特别便宜,粮食生产的条件很好。
 
  农业走出去可能面临贸易保护、劳动者观念等难题
 
  凤凰网:您刚才讲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良好愿景,目前农业走出去面临着哪些实际的困难?您在广西任职期间,曾有过这样的实践。
 
  陈章良:主要存在以下挑战:中国的技术水平目前还不足以支撑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农业产业链的高端,而且,中国的企业还不能完全通过资本运作掌握农产品的国际定价权。
 
  其次可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在国民待遇、土地租用购买、劳动力雇佣、信息公开等方面服务不到位,中国企业在境外难以获得良好的投资环境。而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此外,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政策、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情况等基本信息也需要提前掌握,我在实际接触的案例中遇到过这方面的问题。
 
  过去我在地方,与某个国家洽谈这方面事宜,他们的地很便宜,而且特别肥沃,一望无边,适合大型农机生产,能顶一千个农民劳动力。我就很高兴,觉得我们可以走出去,让我们的农场拿下一百万亩土地,当地政府也很高兴,谈得很顺利。我算了一笔账,比国内合算得多,准备签约了,结果遇到一个问题,这个国家不许中国农民去那里种田,只能用当地的农民。
 
  用当地的农民不是不可以,本来就是互利,但立即遇到下一个问题,一方面他们农民数量并不多,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观念与中国农民也不太一样,中国农民特别勤劳,一早就在地里干活,很晚才回来,他们的农民爱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而且要求按天结算工资,今天结了,明天就不来了,后天再来,大后天又不来。可是农田不能等,这就造成我们管理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我们派出去的人也面临很多问题。出去种田就意味着离乡背井。我过去在地方工作时,派我们的农民到文莱、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结果发现派去的人工作太孤单太辛苦,所以人才这一块儿还得考虑。
 
  总的来讲,难度还比较大,但是中国人特别勤劳,我总觉得有机会。
 
  中国农业走出去需要政府制定总体战略
 
  凤凰网:中国农业怎么走出去?根据您的经验,如何才能规避上述问题及风险?
 
  陈章良:尽管面临挑战,但农业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别的走出去人家会觉得我们是掠夺,农业不是的,农业是跟当地合作,农民来这儿耕作的,而我们生产的农产品也提供给他们。多余的一大块儿,可以卖给世界市场,也可以卖给我们自己。一方面能够挣钱,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国内的进口需求,同时也能帮助当地穷人致富。因此,我觉得农业走出去,全世界都能够理解。
 
  今年两会期间,我的提案中希望政府能够制定农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鼓励中国企业、中国农民、中国农垦走出去。
 
  首先,建议外交部门、商务部门应提供目的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资料,以便企业提前熟悉当地政策法规,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很多企业都想出去,但是去哪儿、当地的条件怎么样、当地的法律怎么样、农业条件怎么样、当地农民怎么样、当地生产出的粮食能不能运回来、能不能卖出去等等这一系列信息,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政府间的合作比自己去单打要好得多,而且政府间达成合作的成本不会太高。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希望政府能够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主要是提供贷款、贴息和保险支持。中国现在租地价格大概是每亩一年750块钱左右,国外相对便宜,比如柬埔寨、巴西、非洲,一亩地每年大概也就几十块钱。即便如此,一百万亩地一年还得上亿的钱,应该有更多的银行提供这方面的贷款。资金中的第二个问题是贴息,做农业前期投入很多,贷款后利息很重,需要贴息支持。资金中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保险,农业的保险很重要,天灾、人祸、农产品卖不出去等等,需要保险。我们的外汇很多,所以建议国家拿出一点点钱,支持农业走出去。
 
  第三个建议是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懂国际经营的人才短缺是影响农业成功“走出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培养既懂得他们的语言、文化、政策,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国内现在很多产业,诸如钢铁、水泥、玻璃等等都是产能过剩,唯独农业不存在这个问题,反倒是农产品不够,这就是个机会。我们鼓励这一批特别想出去打拼的人,希望国家给他提供一点条件,也许就打拼成功了,说不定未来就是一个大的农场主。
 
2/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