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之路
财富险中求
2015-07-29 13:50  浏览:157
 
  一不种田,二不做工,黄国忠偏要去掏蜂窝。父辈们掏蜂窝是为了糊口,不得已才去冒险。黄国忠却要专门去做这么危险的事,这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天天就是瞄蜂打猎,天天就是逛。
 
  村民:老人们就是说,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搞瞄蜂打猎。
 
  外人怎么说,黄国忠都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打算。黄国忠听说在昆明等地胡蜂蜂蛹很受欢迎,卖价也很可观。
 
  消费者:价格比这些都要贵。
 
  记者:土蜂的价格是吗?
 
  消费者:对。因为它季节性很强,然后隐蔽性很强,量很少,农民去挖那个土蜂也很危险,这么大的土蜂叮上一口的话,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危险。所以说它是比较稀罕一点。
 
  经销商:现在是供不应求,大土蜂(蜂蛹)就是一百六七十元左右,葫芦蜂(马蜂蜂蛹)就是六七十元一斤。
 
  记者:一斤?
 
  经销商:对,一市斤,一单斤。
 
  以前没有防蜂服,掏蜂窝取蜂蛹都是用火烧,这种毁灭性的做法导致胡蜂越来越少,有时进山两三天也找不到一窝。有人为了得到蜂蛹,铤而走险。
 
  村民:跑到这棵树上去追,跑到那棵树上去追,危险得很,有时候两天才瞄得到一窝蜂。
 
  黄国虎:树上踩滑了,包括树枝断了,跌下来,有些跌残废了,有些就是跌的死亡的都有过。
 
  既危险,又难找,黄国忠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心里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想法。
 
  黄国忠:心里想就是可能人工繁殖。不用冒这个风险,大家去树上割蜂包,如果人工繁育出来产量又高,又很安全,做这种就赚得到钱。
 
  然而,黄国忠把这个想法一公布,马上引来一片嘲笑声。
 
  黄国忠的这个想法,怎么就成了不可能的笑话呢?
 
  每年春天,蜂王开始筑巢、产卵,三个星期后,卵孵化成幼虫发育为工蜂,工蜂负责筑巢、外出觅食哺育幼虫,就这样蜂群逐渐扩大。入秋气温下降,蜂王在生命快结束时产下雌蜂和雄蜂,交配后的雌蜂将经历寒冬的考验,极少数存活下来的才能成为新的蜂王。要实现胡蜂人工繁育,最难的一关就是如何让蜂王过冬。
 
  村民:十月左右基本就不见了,九月十月。
 
  记者:找不到了?
 
  村民:对。过冬的话雌蜂和雄蜂几乎就死了,就瞄不到了。
 
  黄国忠把从山上掏回的胡蜂窝养起来。第一年为了让胡蜂躲冬,黄国忠建起了温棚,把胡蜂从户外搬进室内,可冬天还没过完,胡蜂就全军覆没。
 
  然而,空调并没能保障胡蜂顺利过冬,第三年黄国忠又用上了电热毯,接着又是保温箱。但这些办法都没能成功。
 
  为了研究人工养殖,黄国忠把从野外掏回来的胡蜂窝三分之二都拿来做了试验。原本靠着进山掏蜂窝、卖蜂蛹一家三口尚能温饱,却因为黄国忠血本无归地投入,走到了举债度日的境地。
 
  黄国忠:开初人家倒是借,借了两次人家晓得你整蜂嘛,各个反对嘛,人家都不借你。总是看你借些钱又搞下去,借些钱又搞下去,人家都怕了。
 
  大伙都知道黄国忠养胡蜂着了迷,可谁都不相信这事儿能成。然而,从9岁起,胡蜂没有一天不出现在黄国忠的生活里,眼见着胡蜂蜂蛹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价格也已经涨到三百元一公斤。只要成功,不但是自己,山区村民都能受益,黄国忠决定咬咬牙再坚持一把。
 
  黄国忠:不管别人笑不笑,我都要坚持做下去。每人搞一件事情要把它做好就得了,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多了我也不想。
 
  但怎么能让受精的雌蜂顺利过冬,成为真正的蜂王,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黄国忠。
 
  2009年1月,黄国忠在山里劈柴烧炭,就在这时,令他惊喜的一幕出现了。
 
  一只蜂王从一段树桩的窟窿中爬了出来,不但活着,而且还不断晃动尾部,这正是蜂王要做窝产卵的表现。这只蜂王从大树芯里钻出来,说明这就是它能够顺利过冬的最佳环境。
 
  从2009年入秋起,黄国忠就如法炮制,准备了许多空心的木桶,让胡蜂过冬、做巢。等到来年春天,黄国忠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当年就繁育出了上百窝胡蜂。
 
  这人工养殖出的胡蜂又是什么样的呢?
 
  黄国虎:走去掏蜂了。慢一点,小心一点。
 
  黄国忠的弟弟黄国虎带着记者去实地看一看。
 
  黄国虎小心翼翼地走近一个直立在地上的树桩,一个篮球大的胡蜂窝出现在眼前。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