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不行了不行了,我下来了,防蜂服漏了,你们快闪,你们快闪。
记者:小心,怎么了?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赶紧撤赶紧撤。赶紧撤。受不了了。
记者:你被蛰到了是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不要跟着我来,不要跟着我来。
还不清楚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村民杨昌锁已经消失在视线中。记者跟着杨绍位赶紧从另一条路上山,最后在山路旁的一户村民家,找到了杨昌锁。
记者:你刚才怎么了?跑得那么快。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我被蜂子蜇了八九下了,脸,这里这里这里这里,吃点头痛粉。
记者:止痛粉?
杨绍位:解毒的,赶紧吃,上来坐下。
既然穿了防护服,咋还被蛰了呢?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那个防蜂服那里漏了,钻进去。要不然我那么快的速度,你们都没有发觉我已经到树脚了。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是安装在杨昌锁身上的微型摄像机记录下的当时的画面。村民杨昌锁在爬树的过程中,防护服脖子那一块松开了一条缝,胡蜂钻了进去。被蛰后的杨昌锁是爬着上山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拍一下,你们请勿模仿,这种东西真的受不了,非专业人员请勿模仿。
记者:这个也太危险了对吧?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对,要不然又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养,这个东西太危险了。我现在脸上就像在烤一个烙饼一样的形式。你们寻常人早就扛不住了,当时就(昏迷)了。
记者:这个这么危险,你还每一年都瞄蜂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每一年都做的,因为没有办法。现在不想去瞄了,就去人工养殖,跟杨绍位来这里交流一下,学一下。
杨绍位跟当地很多村民一样,也是从小就喜欢瞄蜂,头上两个疤就是当初被胡蜂蛰过留下的。当地人遇到被蛰的情况都是赶紧喝浓的红糖水、吃止疼药,严重的就送医院。记者后来得知,被蛰的当天晚上,村民杨昌锁也被送到医院输液。
杨绍位的老家森林资源丰富,很适合胡蜂的生长。2010年,杨绍位从部队退役后,就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尝试驯养野生胡蜂。和如此危险的胡蜂打交道,并作为自己的事业,杨绍位看中的就是胡蜂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可是他要在老家人工养殖胡蜂的消息一出,就成为村里人嘲笑的对象。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绍兴:思想神经的意思,不可能的事,有史以来没有人做成功的事。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春国:大家都不相信,就有这个怀疑,野生的东西,人工来养,不行,养不活。
多少年来,当地人都是进山把野生蜂窝摘取之后,拿回家挂在房前屋后,依旧让蜂自由采食,过了中秋节,就可以把蜂窝取下来,收获蜂蛹。蜂蛹被当地人看作上等的食材,当地人一般用蜂蛹招待贵客,多的话就去集市卖钱补贴家用。
一斤蜂蛹可以卖到100元左右,当地村民也有尝试驯养野生胡蜂的,但都没有成功,而杨绍位却对人工养殖胡蜂很有信心。为了得到妻子经济上的支持,杨绍位对妻子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承诺。
杨绍位:我说百分之百看准,她不同意。我最后就给她一个定心丸,我说两年之内保证我们在这个行业,我们的家庭两年赚100万元。
妻子张丽仙:我说你赚吧,好吧,我就等你赚100万元,我就回家闲着吃。
杨绍位:怎么赚怎么细化我都跟她讲,她听了以后还感觉是有道理。
妻子张丽仙:没戏。